一直很庆幸,在中学时代买到这本《感动人生》。我喜欢这本书,因为这里面有两篇我读过划过抄过写过无数遍的两篇文章。一篇是赵婕的《美貌是一笔闲财》,另一篇则是毕淑敏的《淑女•书女》。
这两篇文章长短不一,内容综合起来就是:美貌只是一笔闲财,每个人都有短时间可以包装潜质,但内在的心灵却需要多年的经营。而这种经营往往通过读书则显得更为畅快。嗯,简而言之就是在少不更事时要多读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从而在年长时拥有一定的修养和魅力,而这一定比美貌更加持久。
对于这两篇文章的热爱,言语无法表达其万言之一,可我仍然用些许文字来阐述我对它们的喜欢。
赵婕的《美貌是一笔闲财》开门见山便是对美貌和外表的议论“美貌,是外表的漂亮,但魅力是另外一些在女人生命中生长的魔力。魅力和漂亮的外表一样有魔力,有时甚至超过外表。女人一生各个阶段的幸福,或来自于漂亮的外表,或者来自于独特的魅力,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这些言语简单朴实,也让我明白和意识到:一个人的魅力有时甚至比外表更为重要。
文章中间运用时间顺序表现了我各个阶段对美貌或深或浅的追求。儿时,作者鲜听“漂亮”这一赞美,更多是“福气”“聪明”“讨人喜欢”“能干”等一词;大一些,还因臭美照镜子受到一些惩罚,父母告诉她:一个人的内在美,自尊有主见,善良慷慨,懂得感恩报恩等才更为重要;青春期时,朋友红子对女朋友的要求:害怕浅薄的笨女孩,仅有漂亮不够,还要聪明的智商,善良随和的品性等一系列也让作者明确有些人眼中魅力和漂亮同等重要……
因此,在文章结尾中,红子成为她的恋人,开始着手打扮她,并告诉她:每个人都有包装潜质,焕然一新很容易的,内在的修炼却需要多年积累。作者还说她很庆幸父母对自己儿时的教导以及自己一直以来对阅读和其他事情的追求,才不使心灵一片贫瘠。
看完这篇文章,每次体会都有所不同。以前只是走马观花过一遍,现在却发现作者很幸运。
首先,她有一对明理知礼,传输正确价值观的父母。大家都知道,家庭教育是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她的父母让她明白一个道理:女孩子不要过分追求华而不实的东西,而是要有好的品性。这一理念贯穿于她整个儿时以及成年时代,让她在人生道路上每一步都很稳健。
其次,她有一个可以引导她,并和她拥有同样的价值观的朋友(后来成为了恋人)红子。红子是代表着青春期同龄人异性世界的价值观,他明确表示害怕浅薄女生,还说为了下一代考虑,智商人品相貌同样重要。起初这也让作者大吃一惊,但作者也似乎明白内在的才更为持久。这也不奇怪,为何后来两人成为了恋人了。
最后也是更为重要的是,作者本身对魅力的不断追求。家庭教育和朋友引导固然重要,作者对自我清醒认知:从儿时长时间对书对其它事的追求远胜于外表到后来意识到外表对人的重要并接受红子引导。这些都让她既有美丽,又有魅力。
如果说赵婕的《美貌是一笔闲财》是一篇关乎美貌与魅力比拼的文章,那么毕淑敏的《淑女•书女》则是书对女人的效用的大力歌颂。
“书对于女人的效力,不像睡眠。……在一天之内是看不出来的。”
“书对于女人的效力,也不像美容食品。……在三个月之内,也是看不出来的”
看到这里,或许你在想既然书对女人的效力没有那么明显,那么作为一个女人,干嘛要读那么多书呢?
作者却不急不慢地告诉我们,“日子是一天天地走,书要一页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地读下去。书就像微波,从内向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凸显出来。”好像就是这样,书对人的影响,往往平淡且持久,你有时候连自己都觉得没读到些什么,但日子久了,你的谈吐,气质,为人处事各方面似乎都在微妙地变化着。这大概就是书读得多了的好处吧。
书读的多了的女人,往往更善于倾听,也更乐于思考,更勇于决断,并且更充满自信。读书的女人,较少持续地沉沦悲苦,也较少孤芳自赏。因为书就像一位朋友,能带你走进平行于现实之外的更大更广阔也更丰富的世界。
书读多了,书女自然也成了淑女。优雅且知性,淡定且平和。美貌不足以于赞美她,气质才是对她最佳的褒奖。
一个人的气质,往往藏着她读过的书,看过的景,爱过的人。说的便是如此。
好书养人。虽不像睡眠和美容食品,但却滋养了人的心灵。就像这两篇文章,每次阅读,都如微风吹拂着我的心灵,给我不一样的情绪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