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斌的《张爱玲传》

读余斌的《张爱玲传》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今日阅读书籍:《张爱玲传》

1921-1995

第一次读张爱玲的书,感觉张爱玲是一个清奇冷峻而足够独立的人。而提起上世纪的张爱玲就会想起,林徽因,三毛。张爱玲的文字我不是很能看得懂。

因为童年成长而缺少的安全感,或者说是原生家庭的影响,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敏感的触角而延伸出更多的作品,和三毛一样,他让别人所熟知的也是两段感情。初读她和胡兰成之间的感情,我觉得胡兰成更像是一个行走于百花丛中,熟稔男女间情感套路,更觊觎张爱玲的世家背景的人。也许是胡兰成的出生,让他想用别人的名气而加持自身,选择了张爱玲。如果他那时候是真的很爱张爱玲的话,为何又于次年喜欢上周小姐。在周小姐后,又喜欢上别人。

那时候的张爱玲21岁,用睥睨的眼光去打量人世间。但也正是因为从小父亲的抛弃,妈妈母亲挑剔给予的毫无安全感,让她在现实生活当中,学会了自己去盘算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资源,去衡量周围的环境对自己造成的利弊,选取对自己伤害最小的方式。

我所感觉到的是张爱玲的内心肯定是足够强大的,但是对于21岁的一个女生来说,内心的足够强大,也还是需要别人的关怀,而胡兰成的逾矩似的闯入她的生活,她会以为,这个人对他的关注会持续。张爱玲后来说思考了一年多确定说分开,她说不喜欢胡兰成,而我更觉得是,她决定不再喜欢胡兰成了。张爱玲的内心是,强自尊。已经在那个人身上看不到希望,那为何又不放过自己,所以她更理性地去选择放弃。

在张爱玲的写作部分,从离开祖国到香港,然后再去美国。创作的激情部分都是来源于大陆所沉淀下来的部分,后期的心境也会更注重于现实,沉稳。在这本书当中提到张爱玲一直坚持的精神,可以从她在港大的三年,坚持使用英文,学习,交谈,可见一斑。而她的几本著作也是全英文撰写。

原文是用清混而自醒去形容张爱玲。再回到台湾的时候,接到美国的丈夫病重的消息,而她先选择的是,对于自身来说很重要的,搜集下一步著作的素材,然后返回美国照顾,直到将近大自己30岁的丈夫去世。我很想用通俗的一个词,拎得清,去形容她。在一场感情里只要是分手的结局。不管究竟是谁负了谁。谁又是满身槽点。不必再追究,这是因为真的只是不合适。

现在很多人都会诟病原生家庭所带给自己的不可逆的影响。然而不管原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地位,本身,硬件条件。生而为人,所具有的孤独,自卑,没有安全感,每个人自身所配备的。大多数人,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去弥补的。因为张爱玲的性格,所以她的朋友并不是很多。但是,她是足够独立和强大的。或许从她自自己家的家门逃出去,重新拥进母亲的怀抱,却发现,从一个火坑掉入另外一个火坑,那个时候的她也许就已经做好了余生最坏的打算。

所以从很多前人的失败的婚姻,以及纵览一生的经历来看。很多两个人的结合,婚姻所带给你的,痛苦大于快乐。那还不如不管身边俗人的眼光,欢快地一个人生活。

初读个人观点

离幽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余斌的《张爱玲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