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进来琢磨一下?

摘要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一切都是可以习得的”这个观点,于是乎那些不满现状追求上进的人们开始了终身学习之旅。各种文章书籍教程网课,逮到什么学什么,很忙也很累。

但是,事与愿违。花费了大量金钱与大量自己的时间之后,你发现也许确实开了眼界,了解了些许之前不曾认识的领域,可是大概率忙忙碌碌下来,还是什么都做不好,生活事业也没有大的改变。

更令人费解甚至不安的是,很多在你眼中“不学习”的人,安安静静的就把事做了,做的又好又专业,也因此获得了不错的回报。这事儿你真的不要好好琢磨一下么?

最近学习了一些资料,越来越觉得琢磨这个事儿很有意思。它听上去很口语甚至有点土,但仔细想想会发现它是个很强大的方法论,以至于是唯一有可能突破上述尴尬局面的方法论。

为什么要琢磨

琢磨这个词的意思是反复的有意识的针对一件事思考。这个事儿挺特别,你可以说它是一个动作,也可以说它是一个想法,看不见摸不着,貌似也不好操作。为什么我觉得它很重要?先来看几个例子。

黄磊在极限挑战里有“神算子”之称,谦称自己“没别的,平时就好琢磨”,光这一项就让他在节目中体现出远超他人的智慧水平。黄磊的琢磨,是多观察,是思考的时候习惯往更深一层探索,挖掘背后的原因,总结背后的规律。听起来老生常谈没什么大不了,但是这个习惯一旦养成,会给个人的做事水平带来实质性的提升,是大多数聪明人身上才具有的特质。

无独有偶,李笑来也多次提到琢磨的强大与好处。在他的开源书「自学是门手艺」中提到,刻意练习是学习的关键,而刻意思考——也就是琢磨——才是自学能力的关键。自学能力强的人(a.k.a. 学霸)不会一味不停的学习新的知识,因为很多东西是不可能学习一次就能掌握的,而是需要反复的刻意的练习。而学霸们除了勤奋的刻意练习,更厉害之处在于学霸会时不时停下来琢磨:为了学好这个东西,还有哪些地方是必须刻意练习的。书里也提到要形成稳定的自学能力,关键就是刻意思考学了这个东西我还能用在哪里——即琢磨怎么做一个新作品。

还有那些听过无数次的说法,比如“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比如“读书时不要我注六经,要六经注我”。它们并不是说一个人不勤奋、不行动,归根结底探讨的其实都是另一个事:琢磨。前者说的是刻意练习却不琢磨最有效的练习对象,有可能大方向都是错的;后者说的是傻读书却不琢磨怎样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有这样误区的人不占少数。

很多人并不琢磨

以前我自己不会也不愿意琢磨,主要原因总结有以下三点:

  1. 不知道原来我居然还需要去琢磨,所以始终没有形成增强回路——即没有体会到这玩意有什么好处,也就不会反过来激励自己更频繁的琢磨。
  2. 大部分时间都在庸庸碌碌,比如吃喝玩乐,比如打游戏,比如看小说电影,时间被填的满满的,没有自己可以安静琢磨的环境和时间。
  3. 嫌麻烦。琢磨这东西有没有看上去没什么不一样,还那么麻烦那么累。天真的以为只要我足够勤奋,即使不琢磨也可以收获同样多。

相信这不是孤例,这样的人虽然看上去每天也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但是和身边的一些学霸大神一出手就能技惊四座比起来,自己搞了大半辈子的事情却好像终究还是差了点意思。这也解释了现在知识付费的大环境下,有上进心的人会买无数课来听,无数的道理灌下去,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反而越来越焦虑。老师们很体贴,在课程里就告诉你说,光听课是不行的,你还要践行。你也听话跟着做了,结果还是照猫画虎不得要领。其实你与大神的距离就差一层窗户纸:再琢磨琢磨。

应该琢磨什么

明白了琢磨是什么,有哪些好处,不琢磨又有哪些坏处,那么应该琢磨哪些东西呢?

  1. 琢磨自己的行为

琢磨自己也可以理解成反思自己。李笑来还有一个概念——元认知。它是认知自己认知的能力。大致意思就是能有意识地体会自己的思考与心情,并有意识的调整自己想法的能力。如果你可以自由自主的监察现在自己的状态如何,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对不对,有哪些是我现在最应该做的事情,你将能保持一直做出在自己认知范围内经过仔细思考权衡而确定的最正确的事情。

一个很好用的原则就是琢磨一下现在这个事情我5分钟以后、5天以后、5个月以后、甚至5年以后还会不会希望此刻的我执行它。如果五年以后会后悔,那就坚决不做;五年以后会感激自己,那就多做。不瞒你说,写这段话的时候我正沉迷于平安京麻将棋,手机正开着游戏的界面,心想打完这段话就去玩一局。可当我给自己一个清晰的琢磨路径,也就是敲完这段话的同时,我意识到了此刻的决定以后肯定会后悔,所以果断的关掉了游戏。琢磨清楚一件事是一个很有趣而且令人兴奋的体验,每个人都可以尝试。

琢磨自己已经比完全不琢磨、放任自己的想法控制当下的行为要好很多,但是还可以更好。

  1. 琢磨和他人的关系

罗辑思维有一期节目,说的是御宅族的状态和形成原因。那些每天都宅在家里的人并不是什么都不干,其实他们很忙的,时刻沉浸在自己的兴趣世界里,所以没有空出门。这些人大部分人际能力或多或少会有些许的欠缺,表现在为人处世略显直接和僵硬,不是很能考虑他人的感受等等。节目里提到了研究表明,人脑大多都是在安静独处的时候进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这种事情琢磨的越多,你越能体会到别人的行为规律以及自己的行为欠缺,以争取下一次可以做的更好。这种琢磨其实有些可遇不可求,但是我们能做的不只是等,还可以主动为之创造条件——安静独处的空间。下面一节里会有提到。

  1. 琢磨知识的精华

学霸总是有个小本本,上面有各式各样的表格和图线,俗称小抄。倒不是真的为了作弊用,而是学霸琢磨之后产出的精华。把学来的知识琢磨成小抄有几个好处:

  • 刻意复习了好不容易学来的知识,强化理解。
  • 把前前后后的知识整理成结构,有效记忆。
  • 把凌乱的知识点集中在一起,方便查看。

现代的小抄可以是电子版,方便携带和随时查看,程序员的世界里管这个叫cheatsheet。当然要强调小抄这个东西借来看是没用的,自己要做一遍,就是这么刻意。

  1. 琢磨做事的方法

有些人看似投机取巧,但是做事效率很高,完成度也很好;有些人看似踏实勤奋,但是只会按部就班,忙了一顿却毫无名堂。差别就是,前者名曰学霸。学霸要做一件事情,不会上来就闷头开始做。他们是非常结果导向的(result-oriented),即会想清楚这件事成功与否的核心衡量指标是什么,为了很好的达成这些指标,需要刻意的去做哪些努力,而不是直接去走那条摆在明面上看上去合理的途径。下面说几个切身经历过的因为没有琢磨方法而吃亏的例子。

大学时候,复习考试。作为一个以踏实勤奋自居的“好学生”,复习的时候肯定是没日没夜的去自习室抢座复习,具体的复习对象就是老师上课使用的教材和笔记,幻想着自己可以在考试之前完全掌握所有老师讲过的知识点,会做所有的习题。可想而之这是不现实的,于是每天灰头土脸怨天怨地还是进度很慢。好友X看到了我的状态,说你这么做不行啊。他推荐我去打印社花几块钱买往年的考试题,把上面的知识点搞懂就足够了。我说着这不是投机取巧么,和我之前一直都到的教育和价值观都不符,当时觉得他每天打游戏,他能懂什么。可是后来的考试结果证明了他的方法确实有效。虽然仅复试历年考题是不大可能在学术上有什么造诣的,但是仅从做事的方式方法上,X的琢磨了考试这事的关键指标就是分数而不是你会不会做习题集的所有题,提高分数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去做真题,万一今年题没变就赚到了,万一题变了但是考核的知识点是大同小异的。刻意的练习会被考核的知识点才是为考好考试最应该执行的动作,而非从头到尾看教材。这种爱琢磨的习惯也让X在日后的职业发展里顺风顺水。

博士期间,还是没有吸取这个教训,闷头做模拟做实验,并没有想一想读博这个事情的关键衡量指标是什么:读博的速度,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质量。回头问起你博士做了什么,无非都是从这几个方面来讨论。没人会关注你在实验室里做的实验过程,跑模拟用的具体参数。现在回想一下,当时的明显没有给予这些指标足够的重视。

现在做AI,终于开始琢磨哪些方面才是一个好的AI工程师最重要的衡量指标。目前总结一下有如下几点:

  • 扎实的数学和统计学的理论基础。
  • 丰富的项目经验。
  • 从开发到部署的能力。

那么如果需要应对,需要刻意练习的就是:

  • 部署几个从理论模型开发到实际上线的应用,可以是网站、API等。
  • 中间碰到需要解决的技术一一攻克。

这只是现在的琢磨的结果,以后说不好回来更改。高手们如果有建议请留言告知,让我少走弯路。

  1. 琢磨将自己的认知产品化

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把认知产品化,有助于体系的建立。

产品化是指琢磨着找机会把学到的东西用起来。可以是在自己学习工作生活中使用它,也可以是将认知折叠成一个产品公之于众。产品化的过程可以梳理琢磨的路径,也可以巩固已经搞懂的联系,还有机会发现新的联系,比如在做一个产品时发现一个技能有所欠缺,那么产品化的过程会让你更透彻地琢磨整个领域。

实在暂时没有方法变成产品,那么作品化也是一个选择。作品化是指把琢磨出来的成果有偿或者无偿的变成作品展示给别人,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都可以。教学相长,能教会给别人的知识才是你真正拥有的知识。古今中外诸多学霸在自己的修炼方法论里都有提到,比如孔子,比如费曼……

我之前看了这么多相关的资料也没什么感觉琢磨有多了不起,直到把这一篇文章从自己的思绪里整理出来才根深蒂固的认同它,融入我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日常思考里。

琢磨的技巧

首先,现在就开始培养琢磨的习惯。这也许是个伪命题,但是你一定要能够提醒自己进入琢磨的心智模式。学习时,打游戏时,看小电影时,能时不时跳出直觉去审视现在自己在做什么是很重要的技能。详情请参考李笑来有关元认知能力的概念和训练技巧,没错,这种能力可以习得。

其次,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的安静独处时间。发呆,冥想,都可以,就是不要被手机、微博、游戏、社交、甚至是是看似有益的课程一直占据你所有的碎片时间。

再次,安排固定的琢磨时间。比如蹲马桶时,你就不要玩手机了嘛。马桶边放一些纸笔,快速反思一下自己之前在做的事情和接下来想要做的事情,是否合理,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方法。考虑完的你会迫不及待的想起身去行动,所以这个技巧还可以有效避免某些因久坐而产生的疾病……比如静脉曲张。

最后,及时总结记录。学习完一个新知识以后不要急着赶进度接着去学下一门知识。及时琢磨前面提到的几个琢磨的内容。用一个笔记本来输出琢磨所得的结论,最好是云笔记或者博客页面,方便随时翻看。

当然,琢磨肯也不是打坐枯想,它是建立在一定的事实以及经验基础上的。看了上面我用的例子就不难猜出我是「得到」的拥趸,平时没少进行所谓的碎片化学习。这里我并不是想说用碎片时间学习不正确,学习新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光学完是不够的。学习过后一定记得强迫自己多想一层。至于想什么,还是那个终极问题:这个知识的结论跟我的知识体系怎么融合,融合以后它还能被用在哪里?

总结

本文尝试说清琢磨这个概念。琢磨是什么,有什么好,该琢磨什么,怎么琢磨。

一个简单的总结就是:

  • 多练习控制自己的元认知,让自己能够琢磨自己的行为并加以纠偏。
  • 给自己一定的独处时间让自己能够有条件安静的琢磨。
  • 获得一个新的知识以后,不要继续往下走,回头琢磨三件事:
    a. 如何总结——做成cheat sheet。
    b. 哪些方面可以刻意练习,该怎么练。
    c. 如何产品化——即应用这个新知识做出一个产品化。

这篇文章其实也是我琢磨着“多琢磨”这个结论能被应用在哪里的一个答案——作品化或者产品化。如果你读了这个作品觉得有点道理,烦请点赞+转发;如果把它看成一个产品,对你有所帮助,请打赏+关注。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不进来琢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