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和荒山之夜

完整的看完《撒哈拉》还是在这学期开学后一个星期。以前只知道三毛是才女,在心里,她是神圣但不可想象的,但是看了《撒哈拉》之后,我忽然发现对三毛,我不仅羡慕她的才华,更钦佩的是她对生活的态度。

三毛的灵魂是极度渴望自由的,她的生活却也是实实在在是自由的。白手起家里,我发现,三毛没有我以前想象的那么神圣的,初到撒哈拉时,看到坟墓厂里那个有着长圆形的门的房子时,我想,她也是有过泄气的吧,只是她不肯后悔。失望和泄气远没有自由那么的有力度来震撼她。

三毛是骄傲的,也是坚强的。可是当她哭喊着拉住河西,哀求他不要离开时,她究竟有多失望,有多泄气,是不是还透露着些许的失望。家徒四壁,人生地不熟,漫漫长夜,哪一点,纵使是三毛,一时也难以接受。

但也是一时。

所以说,三毛骨子里是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再怎么恶劣的环境,她总有办法把生活过成艺术。就算是三毛的文字,我也无法感同深受三毛和河西受了多少苦,但最后,他们确实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白手起家和荒山之夜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她会到垃圾场把丢弃的轮胎改造成沙发,把深绿色的水瓶里插上野地荆棘,把汽水瓶涂上图案和色彩,把骆驼的头骨做成风灯,把快腐烂的羊皮,通过盐和硝做成坐垫,甚至为了家里添一点绿衣,跑到总督家偷点花花草草。

只要愿意,谁的生活都可以是艺术。

三毛和荷西,在我的心中,他们就像是连体婴一样的存在,《撒哈拉》里,三毛很少有露骨的表达对荷西爱的时候,但是在她的字里行间,却能让人清晰的看到她对荷西的爱。

三毛说,当初坚持去撒哈拉沙漠的人是我,而不是荷西。后来长期留了下来,又是为了河西 不是为了我。三毛和荷西,他们的爱,是陪伴。

三毛说,对懂得欣赏它的人,它是无价的,对不懂的人,它一文不值。这不仅仅是说那个老人的雕像,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一样。

看完《撒哈拉》,特别感触,虽然知道荷西最后先离三毛而去,但是具体怎么回事,却不清楚。我就去百度了一下三毛和荷西,却不经意看到了一个评论,它说,荷西并没有三毛所说的那么爱他,吧啦吧啦后面分析了很多,我没有把评论看完。我只知道,看到前面那句话的时候,我是生气的。荷西对三毛的爱,旁人如何评判,如何考证,我们只能从三毛和荷西的文字里感受。

我只知道,荷西懂得三毛的喜爱,所以,他不遗余力的寻找,最后终于找到那个有贝壳和小乌龟的地方。荒山之夜那篇文章里,我的心一直紧绷着,无法想象在荷西被吞进泥淖的那段时间,三毛是怎么度过的,荷西又是怎么度过的,是靠什么支撑着三毛想出办法解救荷西,又是什么支撑着三毛没被泥淖吞噬,是不是靠着对彼此的爱。

白手起家和荒山之夜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难以置信,但荒山之夜却明明白白告诉我这件事情的真实存在。同为女性,我在这篇文章里又再次看到我和三毛的差距,不仅仅是才华,更是胆略。那一夜,是历险记,虽然有三个趁火打劫的男人,可是三毛靠着胆大心细,她不但逃出来,还想到办法救出荷西。那一夜他们的经历,真正可以称得上出生入死。

文章的结尾给我的震撼更大。荷西问三毛还要不要化石,三毛说要,荷西说,他更要了。看到这里,我突然就笑了,好像看懂了三毛和荷西的爱情似的。

未看《撒哈拉》之前,我想不懂三毛为什么会想要住在撒哈拉,更想不通她怎么可以在撒哈拉待那么长时间,最想不通的是三毛和荷西苦中作乐的个性是怎么来的。看了之后,我发现《撒哈拉》里每一篇文章里都可以彰显三毛撒哈拉生活的精彩,都可以看到三毛不同的一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白手起家和荒山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