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百多层楼高的摩天楼群之间,隐约可以瞥见蓝天的一角,那些湛蓝的碎片,犹如伊卡洛斯一般,急速坠落到地面雨后的水洼里。” 1957年的秋天,三岛由纪夫来到纽约,这样谈起雨后的曼哈顿。
假期前,我们的文章将曼哈顿CBD 作为引领时尚产业发展的案例时也曾提到,它目前是世界上摩天大楼最集中的地方。从上世纪30年代起,摩天大楼在美国兴建,一座座百米建筑拔地而起,似在展现着这个国家的资本与权力,与地心引力傲然争锋。
将历史快进到今天,细思世界范围内城市建筑的变化,美国的确已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中少见高层建筑的落成。是什么削弱了美国城市对超高建筑的热情?事实上,虽未新建,但塔楼作为美国城市天际线的勾勒者一直在不断进化。
目前,美国有不少多年前建成的塔楼正在历经翻修过程。城市建筑的进化固然是社会物质发展、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而从为人的生活方式服务的工具角度来说,城市建筑也是人们精神、意识形态等变化在实物上的映射,反映着人作为城市拥有者的需要与权力。现今社会,摩天大楼作为城市雄厚资本的标志怎样适应人们精神世界的改变?商业又在城市建筑的变革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一个需要温度的城市生活时代
在上世纪50-60年代建成的摩天大楼中,大部分拥有着面积大、空旷且使用效率不高的广场。这些广场好似一个个舞台,轮番上演着资本至上的戏码,把普罗大众排除在接纳范围之外,建筑周围透出缺少人气的冰冷。
被高层建筑夹在其中的街道狭窄幽暗,阳光被隔绝,行走在道路中,巨大建筑物的身躯造成了人类对尺度的缺失,无法判断周围建筑的高度与衡量周围环境的基本情况,置身于城市之中的陌生与压抑倾泻而来。
从美国回到日本之后,三岛由纪夫说起在美国暂住的那个秋冬:“在这样寂寞的日子里,总是经常下着雪”。
他的感慨大概与他未能如期上演的剧本有关。但即使60年过去,身处国际化城市的居民对城市生活带给人的孤独感大概并不陌生。从建筑与商业的角度出发,历经了物质生活的丰富与资本的激增,已经是时候将温度纳入其中,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快节奏生活的人类社会中重新衡量城市、建筑与人的角色。
融入一栋建筑,有人性的商业走得更远
芝加哥的蒙纳德诺克大厦(Monadnock Building)的底层商业可谓对一个更具人性化的城市场所做出了许多思考。Monadnock Building 建成于19世纪末期,在整个20世纪都是芝加哥派高层建筑的范本,有16层高,主要用作办公。
与其他高层建筑相比,Monadnock Building 的有趣之处在于其生动的底层商业。建筑的底层临街部分商铺的大门与其他高层建筑商业入口的高大宽阔不同,其商铺的招牌与大门高度几乎都与人的视线水平相一致,人们行走在街道上不必费力抬头便可清晰地看见一个个商铺,就像小镇随处可见的平层商业的临街景观。
如果城市空间可以从竖直方向上划分的话,那么Monadnock Building 的上部就是城市建筑的寻常外观,高且硬朗;底部则是热闹的小镇邻里氛围,充满着温馨。
以2017年其底部商业 Intelligentsia Coffee 的改造为例,可以更具体地看见这栋建筑与商业是怎样配合给出更人性化的城市生活体验的。
Intelligentsia Coffee 是创立于美国的咖啡品牌,于2003年进驻 Monadnock Building 的底层商业空间。起初,它的设计风格参照了维也纳的咖啡博物馆。在2017年的翻修改造中,Intelligentsia Coffee 思考的不仅是如何给店面带来崭新的风格,而是身处这个历史性建筑中,如何利用城市建筑特性、城市建筑历史文化因素将自身打造成城市公共空间的范本,为使用者提供产品之外的、更具人文与人性价值的体验。
Intelligentsia Coffee 解决以上店面附加价值的方式是历史元素的保留与再创造。在 Monadnock Building 建成的1893年,一栋用于办公的摩天大楼是充满新鲜感的。时间过去,新鲜元素变得经典复古,Intelligentsia Coffee 在诸如门窗框架、地板等处保留了100多年前的原始材料与样貌;在吧台、灯具等处再创了19世纪末期 Monadnock Building 的风格,暖色的灯光与和大楼当年门饰风格一致的吧台装饰等细节展现了对历史精细的保存。
Monadnock Building 底部商业的生气使改造后的 Intelligentsia Coffee 高效地传播它对城市建筑历史的理解。一栋建筑是长久的,历经风吹雨打任由时间变迁,它的所有者会变,商铺品牌也会变。而 Intelligentsia Coffee 嵌入一个比它自身大得多,也长久得多的城市建筑物中,势必要思考城市与建筑背后的积累,以传承与展现的方式,在城市人群碎片化的休憩时间里用一个与人们几乎等高的入口迎接人群,用历史留下的亲切回忆为城市建筑升温。
增添零售空间是建筑与人交互的捷径
除了着眼具体商铺,城市高层建筑的整体改造计划中也能窥见这些庞然大物是怎样为一个城市拥有更热络的气氛而做出努力的。美国正在进行改造的摩天大楼项目中,都不约而同提出了增添零售空间的计划。
对于诸多用于办公的城市高层建筑来说,零售空间多被局限于午餐小憩、工作交流的场所,与一栋建筑之外的城市居民并无太多联系。
然而,商业作为人与人之间交互关联、满足个人生活方式的必须场景,在摩天大楼的底部空间可以延伸建筑物的角色,将更丰富的城市元素引进其中,创造人与建筑更紧密的关联。
为了改善摩天高楼冰冷的形象,美国的建筑改造者可谓在不断辩论。以芝加哥的韦莱集团大厦(Willis Tower)为例,它目前在大楼底部增添三层的零售空间的计划历经了些许波折。起初,反对在底部设置商业空间的声音不断,因为这会让这个高443米的“巨人”看起来“像是从脚踝处被截了去”、“削弱建筑的伟大形象”等。
然而,项目依旧以人为尺度,希望将建筑物的角色转变为一个“邀请者”,将广场开放,在底部增加近30000平方米的零售空间。具体商户还未确定,但这个包围建筑四周的商业空间意在打造成一个开放的、与外界贯通的场所,增设座位,围绕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从服务的角度展现商业。
无独有偶,同期的其他美国摩天大楼改造项目也同样在引入大集团租户与建设商业空间中选择了后者。例如德州的Trammell Crow Center 正在其2019年即将完工的改造中,引入了 Royal Blue Grocery 杂货店,在高层建筑的底部商业中进行了一次创新之举。改造完成后,Royal Blue Grocery 将拥有一部分户外营业面积,将社区式的休闲生活风格引入城市高层建筑的底部,不仅是城市亲切氛围的打造,也是对公共利益的理解与对满足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责任。
开放与多元:交融的城市空间、环境与人
在改造项目之外,新建高层建筑项目也在从根本入手增强着建筑与人的联系,曼哈顿正在建设中的摩天大楼One Vanderbilt 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参考案例。此项目位于曼哈顿,预计2020年建成,高427米。这里要讨论的并非建筑本身的商业空间,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出发,看它是如何与周边商业配合,提供一个与环境和人相呼应的城市建筑的。
One Vanderbilt 占据着曼哈顿的繁忙地带,与中央车站隔街相望。它的思考在于避免使这个高层建筑成为又一个城市中缺少温度的冰冷地标,而是利用地缘优势,融入周围地理、人文环境中,与现有城市设施相连结,以开放与交流的姿态伫立在曼哈顿这座高楼林立的城市之上。
它的入口高度与中央车站相持平,底部公共空间意在利用中央车站的人流使之增添活力。中央车站地下建设了两部扶梯,一部将车站地下一层与建筑大堂接通,另一部联通建筑底层与车站地下二层的商业空间。
这样的人流导向可以使中央车站人流将临街的建筑底部公共空间作为车站服务的一部分,在完善城市服务范围的同时为建筑底部聚集人气,两座建筑的人群交织可以是一座城市建筑、商业与人的生动生活场景,是开放与多元的服务型城市空间的缩影。
说回三岛由纪夫住在曼哈顿的那个秋冬。1957年,他亲眼看着西格拉姆大厦 (Seagram Building) 的即将落成,这座高158米的建筑让他感到一种 “惊世骇俗的美——它巨大,而巨大凌驾于所有美学模式之上。” 今天,美学或许只是城市建筑的一部分,对人情感与情绪的理解、对人性的体恤与关怀才是走过几十年城市化进程的现代人在自由与独立的世界中迫切需要城市为人们做的事,而温度可以来自某个巨大建筑物店铺中的一杯咖啡,透过商业传递到人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