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行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意味着:今后,中小学在职教师,也要挣“学分”!
《关于大力推行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的指导意见》
01. 《意见》内容提要
了解《意见》
▼
【1】教师培训将要怎么变?
推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深化培训管理改革
● 各地要以大力推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为抓手,着力构建培训学分标准体系,科学规划培训课程,积极推行教师培训选学,完善培训学分审核认定制度,建立健全培训学分转换与应用机制。
●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国家制定的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等相关规定,结合本地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分层、分类、分科建立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合理设置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对不同层次与类型的培训课程赋予相应学分。
● 教师参加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确认的教研活动,可纳入培训学分。
● 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行教师自主选学,支持教师自主选择培训课程、培训机构和参训时间等。
【小编说影响】
看来,未来咱们老师也要像学生一样通过培训修“学分”啦。不过,这样也挺好,毕竟,教师培训可以更加规范了,不是吗?
【2】培训课程如何架构?
分层提供教师培训课程,强化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 培训机构要重视培训课程开发,科学制订培训课程建设计划,着力提升培训团队课程研发能力,努力提供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系列化培训课程。
● 教师要制订个体发展规划,通过能力诊断,明确所处发展阶段和培训需求,提出培训选学菜单,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制订培训规划、设计培训项目、遴选培训机构、开展培训绩效评估提供依据。
● 中小学校要制订校本研修规划,有针对性地设计校本研修项目、开发校本研修课程,着力解决教师日常教育教学问题,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 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中小学校本研修规划设计及实施成效的审核评价。
【小编说影响】
以前,经常有老师抱怨自己参加的培训不够规范,这回,经过合理规划和规范流程制定后的课程一定会更加专业的。而且,我们老师还能够提出培训选学菜单呢,这也给我们了一定的自主权,相信未来的课程一定会更加对我们老师的“胃口”的。
【3】学分怎么转化?
建立教师培训学分认定规范,实现学时学分合理转换
●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科学确定教师培训学分结构体系,明确学分总量,提出国家、省、市、县、校等不同级别培训以及教师自主研修的学分比例要求。
● 合理制订培训学时与培训学分转换办法,应体现培训级别和学员学习成效差异,培训级别越高学时的学分值越高,学员学习成效越好同一培训学时的学分值越高。
● 一线优秀教师承担培训任务应按照培训级别不同折算相应学分。
【小编说影响】
以往的培训,对于不少老师来说就是走个“过场”,回来写个报告总结就算完事。《意见》规定,学分折算还要体现学习成效差异——这回,我们不仅要修学分,还要修好学分了。
【4】学分认定要走哪些流程?
严格教师培训学分审核认定,规范培训考核评价
●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遵循“中小学校申报、市县审核、省级认定”的流程,规范教师培训学分审核认定程序,确保认定结果客观有效。
●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及时将学员参训情况及学习成效反馈至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或所在中小学校。
● 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教师培训档案,记录教师所学课程、学习成效和学时学分等关键信息。
● 中小学校按相关要求定期申报教师培训学分,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按年度进行审核,并将结果反馈教师所在中小学校。
●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周期对教师培训学分进行认定,并将结果反馈市县。
【小编说影响】
《意见》同样说明了学分认定的流程,其中我们可以明确,在未来我们老师的培训情况都要记录在案啦,而且还要定期认证哦。
【5】学分认证还能与学历教育相衔接?
探索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推动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
●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探索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记录和存储教师参加培训与自主研修的成果,支持培训学分的查询、累积和转换,为高等学校认可培训学分,纳入学历教育提供服务。
● 支持高等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通过课程衔接、学分互认等方式,建立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的衔接机制,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立交桥”,拓宽教师终身学习通道,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小编说影响】
很多老师都有意继续提升自己的学历,此次《意见》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利好消息——我们的培训学分也可以和高校学习相互认定,相信,未来会有更多老师加入学历教育之中,这种衔接方式,也会减轻这部分老师的负担。
【6】修不够学分甚至影响资格定期注册?
强化教师培训学分应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严格落实教师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必备条件,每个注册有效期内,教师须完成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培训学分,方能注册合格。
● 将教师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的必备条件。
● 将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校长考评和县级教育督导的指标体系。
【小编说影响】
看来培训对我们老师真的很重要,修不够学分甚至会影响我们的资格定期注册的结果,而且评优、评先、评职称都需要它。老师们,还等什么,必须要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啊!
【7】老师们怎样才能进入自己的学分系统呢?
推进教师培训学分信息化管理,提升培训管理效率
● 各地要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推进教师培训选学、学分审核认定、学分转换和学分应用等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优化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
● 为每位教师建立培训电子档案,为切实推进培训学分应用提供依据。
【小编说影响】
学分管理系统依托互联网,这样的确能够让我们学分系统更加快捷、高效。
【8】学分系统如何落实?
加强组织保障,落实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职责
● 国家对各地开展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工作进行宏观指导。
●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的组织实施工作,依据本意见制订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实施办法并报教育部备案,加快推进培训学分标准研制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对市县培训学分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测评估,做好周期性教师培训学分的认定工作。
● 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制订本地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实施细则,健全培训学分管理组织机构,做好培训学分审核工作,加强对学校参与相关工作的指导与监管。
● 学校要科学规范地开展教师培训学分申报与管理,真实有效反馈教师培训学习成效。
【小编说影响】
从国家到地方都各司其职,相信我们老师的培训学分系统很快就能出炉啦!
02.《意见》对教育部门、学校等有何要求?
▼
教育行政部门
❶各地要依托教师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教师参加培训及学分记载进行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提升管理效率。
❷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参与相关工作的指导与监管。
❸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教师培训档案,记录教师所学课程、学习成效和学时学分等关键信息。
❹可依据学分标准,分层进行教师培训周期规划,持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中小学校
❶学校要科学规范地开展教师培训学分申报与管理,真实有效反馈教师培训学习成效。
❷中小学校按相关要求定期申报教师培训学分,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按年度进行审核,并将结果反馈教师所在中小学校。
❸中小学校要制定校本研修规划,有针对性地设计校本研修项目,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中小学教师
广大教师可根据学分标准,制定个体发展规划,明确“培训需求菜单”,进行自主选学,提高培训针对性。
03.《意见》中哪些让人“眼前一亮”?
▼
①
推进广大教师开展自主选学
《意见》明确提出,着力构建培训学分标准体系。
为何提出这个要求?
学分标准体系的构建将有助于各地科学制定教师培训周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有利于培训机构分层、分类、分科建立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有利于推进广大教师按需开展自主选学。
②
培训学分的“含金量”很大
《意见》明确提出,要合理制定培训学时与培训学分转换办法,体现培训级别和学员学习成效差异。
为何提出这个要求?
当前不少地区存在的学时与学分简单换算,未体现培训层级和学习成效差异,不能对教师参训学习形成激励的问题。
在学时与学分的转换上,实行培训层级不同、学员学习成效不同、承担培训任务层次不同,差异性认定培训学分的制度,体现了培训学分的“含金量”,将极大地调动教师参训的积极性。
③
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立交桥”
《意见》明确提出,探索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推动高等学校认可培训学分。
为何提出这个要求?
建立培训学分银行将推动高等学校认可培训学分,建立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的衔接机制,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立交桥”,拓宽教师终身学习通道。
建立培训学分银行将有力推动高等院校、区县研训机构、一线学校的协同,促进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
④
教师培训学分将有效应用
《意见》提出,将培训学分与教师管理、学校考评和教育督导工作相结合;加强教师培训学分监测与通报,分级落实监测责任,及时发布年度和周期监测报告。
为何提出这个要求?
当前培训学分管理存在执行不到位、结果未有效运用、未能发挥激励功能等现象。
这样做能强化教师培训学分的有效应用,将教师参与培训与自身专业持续发展结合,依托教师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教师培训档案,适时记录教师所学课程、学习成效和学时学分等关键信息,对教师递进式、持续性、终身化成长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04.老师们真正想要的,是怎样的培训?
▼
【对“胃口”才有效】
对广大教师而言,现实的压力是,社会评价一所学校的最重要指标是分数,学校对教师的认定亦然,追求分数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师安身立命的本钱。
教师们内心的理想和现实的无奈形成明显错位,因为培训是上级要求纳入考核的,教师们只好被动参加,所以出现应付混课时的情形就很正常了,培训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那么,教师们需要什么呢?
他们既需要理念的引领,更需要践行理念的技能。教师最感兴趣的是提高分数的有效手段——“凡是能帮我提高分数、有助于我在学校立足的,我就感兴趣、我就愿意学,”反之则拒绝。教师追求分数并没有错。
而我们的培训多停留在理念层面,围绕理论知识设计方案和课程的多,紧贴教师具体教学实践的少,更没有针对课堂主人——学生“学”的内容,所以“说”得再好还是脱离教师的现实需求。
试想,如果我们能在理念引导下设计些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增加些贴近教师教学实践的内容,再能围绕学情分析、学习任务设计、学习过程评价、教学行为改进等,开展实实在在的培训,该多么对教师的“胃口”!
【接“地气”才有用】
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都把“宝”押在专家或教授身上,而忽视成功的培训应该由一个团队共同来完成,导致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不接“地气”的原因大致如下——
内容“高大上”缺乏针对性是首要原因
讲课老师的学术水平可能很高,但不了解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因此,在课程设计上不接地气,讲课抓不住重点,只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甚至有的老师把在别的地方讲的内容搬过来,再加上一些临场发挥,难以引起参训老师的共鸣。
其次是缺乏互动
讲课老师大多是自说自话,听课老师无法参与,难以互动。有的虽然也让老师们提提问题,但只不过是形式,一带而过,多是根据自己的理解,以讲问题的形式展开,但所讲的问题是自己认为的重点问题,不是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因此,解决不了培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这就需要各地各校在培训前做好调研,充分征求老师们的意见。培训的内容应当从基层老师的需求中产生,反复讨论,甄选出亟须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根据需求决定去哪儿培训,聘请哪些专家学者。培训前可以先把培训的内容发给老师,看看合不合适,是否需要调整。
再者,培训也不一定非要一味地去外地,去名校,要善于就地取材。不少地方都有一些名师,特别是教学一线的名师,他们的教学经验往往最符合本地的特色,更有针对性,也便于交流学习,一定要善于挖掘。人们往往容易走进一个怪圈,总是认为外地的名师好,“外乡的水比家乡的水甜”。
转载〡「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