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我能解决让同学还玩具的问题

拆页选自《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该书是荣获4项美国国家级大奖的经典之作。作者是美国的默娜·B.舒尔和特里萨·弗伊·迪吉若尼莫,前者是亚拉尼大学心理学教授,本书介绍为家长和老师们设计的“我能解决问题”训练计划,教孩子学会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技巧。


2/30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我能解决让同学还玩具的问题_第1张图片

R:(原文片段)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p8

让我们看看,亚历克斯的妈妈,在学过“我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是如何帮助儿子思考抢玩具的问题的。

妈妈:亚历克斯,老师告诉我,你又抢玩具了。告诉我是怎么回事?

(妈妈帮助孩子认识问题。)

亚历克斯:乔纳森拿了我的吸铁石,不肯还给我。

妈妈:你当时为什么一定要拿回来?

(妈妈要了解更多的信息。)

亚历克斯:因为他已经玩了很长时间了。

亚历克斯的妈妈了解到了一些情况,如果她只是要求儿子分享,是了解不到这些的。她了解到,从儿子的观点来看,他已经分享了自己的玩具。现在,问题的性质似乎变了。对话继续。

妈妈:你那样抢玩具,你觉得乔纳森会有什么感觉?

(妈妈帮助孩子考虑其他孩子的感受。)

亚历克斯:很生气,但我不在乎,因为吸铁石是我的。

妈妈:你抢吸铁石的时候,乔纳森做什么了?

(妈妈帮助孩子思考行为的后果。)

亚历克斯:生气。

妈妈:你生气,你的朋友也生气,并且他打了你。你能想一个你们俩都不生气,而乔纳森也不会打你的方法拿回玩具吗?

亚历克斯:我可以请他给我。

妈妈:那样的话可能会发生什么呢?

(妈妈也指导孩子思考正面的解决办法会产生的后果。)

亚里克斯:他会说不。

妈妈:他可能会说不。你还能想到什么别的办法拿回玩具呢?

(继续把重点放在孩子的问题上,妈妈鼓励他想出更多的解决办法。)

亚历克斯:我可以让他玩我的玩具汽车。

妈妈:好主意,你想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

这一次,亚历克斯的妈妈没有用他认为“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她没有告诉儿子要分享,也没有向儿子解释他为什么不该抢玩具。事实上,在她问儿子为什么当时一定要拿回玩具时,关注的重点已经由原先亚历克斯抢玩具这一问题,转变成了另外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办法,亚历克斯如何拿回他的玩具。

亚历克斯的妈妈帮助儿子思考了他自己及其他人的感受、他的行为的后果以及其他的做法,这位妈妈是在教孩子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她在用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儿子谈话,我称之为“我能解决问题”对话法。


I(重述原文):

What,片段讲的是什么概念?

该片段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详细地描述了妈妈运用“我能解决问题”对话法,在知道儿子在幼儿园想要回自己玩具这件事情后,通过询问事件起因、过程、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帮助孩子体会其他孩子的感受、考虑自己行为会带来的结果、体会自己在过程中的感受,启发孩子思考正面行为会带来的结果,并一步步启发、鼓励孩子想出更多的解决办法从小伙伴手里要回玩具。整个拆页内容,涵盖了“我能解决问题”对话法的全部步骤。

Why,一般人们的做法是什么,有什么后果?

一般的妈妈,听到老师讲孩子和小朋友在幼儿园抢玩具冲突,可能第一时间就是告诉孩子“不能抢玩具,和小朋友要团结友爱、要懂得分享,可以轮流玩”等等。这些都是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这样做,说教的成分比较多,孩子会觉得自己的真实感受没有被别人“看到”,真实想法“不被理解”。时间长了,可能就会减少和家长的交流。而且,最最重要的是,孩子自己“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被很好的培养出来,成长过程中由于少了很多“我可以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或者家长以说教的方式、直接给建议的方式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往后遇到事情就会觉得“我不行”,会不自信、缺乏做事的勇气。

How,用这个方法的具体步骤。

关键呢,首先要平复自己的情绪,放下对孩子的评判。然后,多采用开放式的提问,问孩子是怎么一回事呢?(目的是搞清楚事情的真相,孩子眼中事件的样子),耐心一些,多问几个问题,让孩子描述事情的全貌。比如事例里妈妈问孩子,为什么一定要拿回玩具?孩子说,因为对方已经玩了很长时间。那妈妈就清楚了,不是孩子不分享,这是妈妈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后来,妈妈启发孩子思考,自己行为,对方会有什么感受?感受都是相通的,孩子会如实回答的。然后,妈妈又问对方的行为,引导孩子思考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同时也不忘让孩子了解他自己的感受,这个做法让双方的感觉都不太好。那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让对方行为不同?启发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其他办法。

Where,可以用在哪里?

“我能解决问题”对话法,可以用于和孩子的亲子沟通、当和爱人有“差异化看法”时使用,还能在自己工作或其他地方遇到问题时使用。运用场景广泛,如果运用熟练,和对方都对该方法的步骤有充分的理解后,也并非总需要经历所有的步骤。

A1(关联经验):

暑假和四岁儿子在婆婆家,他和小表弟一起玩积木。我和嫂子在旁边帮他们搭,有几次他们想要同一块积木,或者当门,或者当桥。嫂子都会给小侄子另外找一个积木代替,让儿子拿他想要的搭。可是小侄子也不开心,就一下把所有的积木推倒。儿子难过得哭了。当时看到儿子哭,心疼的我就顾不上询问他的感受或者引导他思考自己拿积木,弟弟什么心情?然后引导他想出好办法让自己和弟弟都玩得开心的其他方法了。我能做的,就是帮儿子再重新搭起来。

A2(规划应用):

未来的一个月里,当儿子和小伙伴玩耍,抢东西时,可以使用“我能解决问题”对话法。当然,还有自己工作遇到困难时可以与自己进行“我能解决问题”对话法。

儿子基本每周都会和隔壁悠悠一起玩,和悠悠争抢玩具。

等和儿子回到家里,待两人情绪稳定了,我会按照对话法中的步骤:

1.  儿子,可不可以告诉妈妈?悠悠和你一起玩那个乐高滑梯时,发生了什么呀?(了解孩子对事情的想法)

2.  你不让他玩他自己的玩具,悠悠会有什么感觉?(帮助孩子考虑其他孩子的感受)

可能孩子比较小,会说不知道

那你觉得他是高兴还是不高兴呢?

孩子可能会说不高兴。

3.  那你也想玩玩具,悠悠也想玩,悠悠不高兴,他做了什么呢?(让孩子思考行为的后果)

他把玩具抢走了。

4.  当他拿玩具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帮助孩子思考自己的感受)

难过,孩子一般会撇嘴,想哭。

5.  你难过吗?委屈吗?

我的体会是,儿子知道这些情绪的意思。抱住他,接受孩子的情绪。

6.  如果他没有明显的情绪反应呢,那就继续问他,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悠悠你两个都很开心地玩玩具呢?

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思考方法。孩子如果想不出来,妈妈可以引导,你们可以一起玩;你们可以剪子、包袱、锤,谁赢谁玩;你可以让悠悠哥哥或者你自己玩另一个玩具。

这么做的目标,就是先规范使用“我能解决问题”的步骤,了解孩子眼中的事实、帮助孩子理解行为带来的后果、小朋友和自己的感受,使孩子建立起“我能解决问题”的概念,从而寻找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2/30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我能解决让同学还玩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