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初中数学讲义已经准备好,你还在等什么?

《一个精英的养成,家庭因素很重要》

报名电话:18893797510

        高考成绩出炉,全国各地的高考状元陆续浮出水面,然而最刷版面的,是北京的文科状元熊轩昂这个耿直Boy说的一番话 ——

“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家里又好又厉害的。 ”

一句大写的实话,瞬间戳中无数国人的心!

更令人可贵的是,这孩子让人完全无法产生嫉妒之心。在他如此优秀的同时,能够清醒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同时,也抱有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可以肯定,这个孩子一定会非常优秀。

那究竟熊轩昂的家庭有多厉害呢?

他来自一个中产家庭,这已经不是小康、小资家庭所能比拟的。

什么是中产呢?

在中国目前还很难有一套标准去界定中产的收入,但是在多数人约定熟成的标准里,总结起来必须有体面的房子、车子,且不能是贷款的,以及可以随意挥霍的每月1/3的收入。

根据瑞信银行的国际中产标准来统计,在北京上海等地过上体面的中产生活,一个家庭必须储备起码900万左右才能保证全家人的生活品质。

这就是中产,跟很多普通家庭晋升起来的小康、小资族不同。

他们同样能周末看电影,逛街购物,进入高级餐厅,更重要的是能够来一场走说就走的巴黎街头喂鸽子,能给孩子支付美国夏令营费的时候,眼睛也带不眨一下。

除了拥有坚固难以被摧毁的家庭经济基础之外,固定资产外,中产家庭还需要具备家长双方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有着较高的职业价值或者社会地位、追求健康的生活品质,拥有良好的礼仪等特征。

而这些特征,将中产阶级区分与「暴发户」。

在我国,中产阶级往往是上市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重要的技术科研工程师、拥有尖端技能的高职业素养人或者某些特定行业里尖端的人,如熊轩昂的父母是外交官。

实际上,中产阶级在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美国还是德国,都属于知识技能型精英家庭的组合,代表着一个国家发展与稳定的中坚力量。

这些家庭确实会如同熊轩昂所说,不断地孵化「状元」、「精英」。

可以说,从中产阶级、精英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基本都是精英。

从这个命题里,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一个家庭对一个人的成功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已经不是“寒门出贵子”的时代。

这样说,很多人可能有些心酸,然而从古代发展至今,“寒门出贵子”之所以被传为佳话,是因为精贵,因为确实稀缺且困难,实质上是一种悲壮的幸存者偏差。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中清(James Lee)、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梁晨及其团队的合作研究了一个命题:

中国长达150年里的精英究竟出自哪些家庭?

最后,他们通过建立强大的精英数据库,得出的结论是:

1865—1905年,即清政府废除科举之前,超过70%的教育精英是官员子弟,来自全国各地的“绅士”阶层;

1906—1952年,超过60%的教育精英是地方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尤其是江南和珠三角地区;

1953—1993年,约超过40%的教育精英是来自全国的无产阶级工人子弟;

1994—2014年,超过50%的教育精英来自各地区的有产家庭,与特定的重点高中。


从以上四个时间段来看,就有三个阶段的精英是明显出自“有产阶级”的家庭。

有人可能会指出其中的第三个时间段作为反驳的证据。

而实际上,在1953年到1993年之间,主要是阶级社会上层子女垄断教育的状况被打破、基础教育的推广、统一高考制度的建立,才使得原本从零到有的大量无产阶级和工人子弟在精英中的比例大幅增加。

等到一切都趋于稳定的时候,“资产”在教育中的阶级再次凸显出来。

高端的教育、优质的教育资源仍然掌握在中上层家庭手里,所以这些家庭注定孵化出精英。

为何寒门孵不出贵子

熊轩昂的话很有意思。

他说他地处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拥有很多通向教育的「捷径」,而这些是农村地区的孩子无法享受到的。

请注意「捷径」这个词。

换句话说,同等的高考应试门槛,其实还是有通向这个终点的学习「捷径」,而不是一味死磕课本、题海战术。

无独有偶,作为2013年的北京文科状元孙婧妍也曾在采访中,面对别人询问她“做了多少题目”感到反感。

并以一位语文考了将近满分的过来人提出 ——

现代的高考,尤其是语文学科,早已经不是题海战术所能够驾驭的,更多的是日常接受教育的积累。

在采访中,孙婧妍也分享了很多父母对她在阅读上的教育。

譬如经常为她选购各国不同内容的书本,给她带来了良好的语感。

最后,还是那句话 ——

她的成功也是“水到渠成”的。

换句话说,这些精英学生,从小就接受高素质的综合性教育,拥有“如何只做一题就能精通同类题目”的名师提点。

这,就是「捷径」。

他们拥有大量的阅读,作为自己的素养沉淀,而这些是一些普通家庭或者农村学生所无法做到的。

曾经在教育圈里听说过这样的情况:

同样是考上北大的文科生,大城市来的学生对国外的作家、名著里的话侃侃而谈,而小城市、农村来的学生却半句话都答不上来,唯独能对课本指定背诵的段落倒背如流。

在我高中时,学校请了三个市的高考状元来给学生讲课,一个是湖北某地的,一个是河南南阳,一个是广州的。

河南的高考状元戴着厚厚的啤酒瓶,一字一句地念着他准备的稿子,讲他如何刷题、如何熬夜苦读、如何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而从他在北大的生活来看,他过得并不轻松。

广州的高考状元是个漂亮的女孩子,几乎没有在讲高考备战,讲的是她如何「幸运」,无意中考成了高考状元。

提到高考,她的观点是不要太在意,平时不要太有压力。她更多的分享的是她高中如何参加实习,去外地旅行的趣事。

而她的大学生活,依然是举重若轻。

这样的女生,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完全是种震撼!

到了提问环节,那个河南学霸无人问津,所有人都在向那个女孩提问。

看着那个孤零零坐在那里的眼镜哥,那时候我第一次感到阶级的差距。

尽管那时,我还不知道「小县城学霸」的概念。

普通家庭的孩子和中产家庭的孩子差距就是这么大。就算同样是高考状元,一个木讷、呆板、不擅表达,而另一个能如此通达、精巧地控制观众情绪,赢得众人的宠爱。

在很多人蜂拥上去找女生提问签名的时候,我离开了会场。

而更令人悲哀的是,这位河南学霸已经是高考时代最后的余晖。

在后来的高考状元中,普通家庭的孩子已经不会成为状元,连坐在台上感受我们这些无知少年的恶意的机会都没有了。

这就是精英家庭与普通家庭在教育上孵化出来的差异性。

如果你觉得也仅仅只有这些,并想以「会读书不一定能成材」、「北大学生卖猪肉」来反驳,那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 ——  精英家庭注定孵化出精英,而寒门的子弟往往孵化不出贵子。

一个家庭的「经济硬实力」、父母的「软实力」,奠定了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眼界高低、执行力、胆识与魄力。

在大学时,我就发现这样的现象 ——

家境较差的学生,眼里只有兼职,因为一小时最多五十块的家教而甚至可以放弃学习。

而家境殷实的孩子,可以花三百多块买一本国外进口的书籍,可以到世界各地旅游,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

当然,教育是小眼界,而创业则是大视野。

在一项非官方的统计中发现,寒门的子弟毕业后更愿意接受稳定的工作,以月薪度日,而来自精英家庭的子弟更敢于拼搏,甚至借贷创业。

这些,都是由他们原生家庭给他们带来的眼界、胆识与魄力所决定的。

除此之外,他们强大的原生家庭还会把这些教育精英带到自己的强大人际关系圈里,为他们提供一切有利资源,这又与寒门子弟有着天地的差别。

总的来说,精英家庭孵化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状元」,而是一个自信底气如熊轩昂、综合素养和能力都高的「精英」。

新初中数学讲义已经准备好,你还在等什么?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初中数学讲义已经准备好,你还在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