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了昭穆是不可取的---学论语《八佾》篇第十章

写于20171130

        今天学习了论语《八佾第三》第十章: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这章也是孔子对礼崩乐坏的感慨。

        先说说“禘”,禘是天子祭祀宗庙的大祭、祭祀。鲁国始祖是周公,周公姓姬名旦。因为周公辅佐成王功勋很大,所以周成王特别赐周公这种祭祀,祭周公用天子的礼乐。所以鲁国的周公庙都用天子的祭礼,这个礼就是禘礼。这在《礼记》许多篇文里都有讲到。禘礼在鲁国是专门祭周公的。

  “自既灌而往者”的“灌”,孔子第十代孙---汉朝的学者孔安国批注说,“灌者,酌郁鬯,灌于太祖,以降神也”,鬯就是祭祀用的酒,它是用郁金草合着黑黍酿成的,有浓郁的香味。用这种酒来求神,把这种酒灌在太祖庙的地上来求神。

        孔子说鲁国的禘礼,自灌礼之后,他就“不欲观之”,必定有他不想看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原因?先看看孔安国的批注,他说“既灌之后,列尊卑,序昭穆。而鲁逆祀,跻僖公,乱昭穆。故不欲观之矣。”

        昭穆,是指在祭祀的时候这些祖先排列的次序,当然是要有先后的顺序。太祖、始祖摆在中间,左为昭右为穆。昭穆这是讲次序不能排错,依次排列。现有成语“左昭右穆”,古今中外都是很注重排序的,不能随意的乱了昭穆。排错了,就使尊卑、长幼、上下这个序位搞错了,这就乱了礼。在禘礼当中,用酒灌地来降神之后,要“列尊卑,序昭穆”,次序这时候要排得非常的合礼。

        可是鲁国讲逆祀,这个顺序排错。孔安国讲到“跻僖公,乱昭穆”。这个僖公就是鲁僖公,他跟鲁闵公都是鲁庄公的儿子。鲁庄公是鲁桓公的儿子,是长子。鲁桓公有四子,鲁庄公是长子,后面的三个儿子分别就是鲁国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排下来的。

        庄公的儿子有两个,一个是僖公,一个是闵公。僖公是庶子,不是正室嫡生的,比较年长。闵公是嫡子,但比较年幼。当时庄公立嫡子闵公为君。等到闵公死了以后,僖公才被立为君。所以僖公虽然年长,但是排在闵公之后。所以在列神主牌位的时候应该先列闵公,因为他是先君,僖公是后君。但是后来鲁国有一些臣子为了讨好僖公的儿子鲁文公,就把僖公神主位升到闵公之上,这叫“逆祀”,把顺序搞逆过来了。所以这叫“乱昭穆”,这就不合礼了。因此孔子说“吾不欲观之矣”,他不想去看,这已经乱了礼。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等级名分,不仅活着的时候不能改变,死后也不能改变。生时是贵者、尊者,死后其亡灵也是尊者、贵者。虽然这种理念在当今社会不见得适用,但这可暂且放置一旁不说,在这章中,孔子对行禘礼的议论,反映出当时礼崩乐坏的状况,也表示了他对现状的不满。

你可能感兴趣的:(乱了昭穆是不可取的---学论语《八佾》篇第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