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时间》||| 一场大脑内部“记忆时间”和“推理时间”的混战

看着书的内容,我问自己,我很多时候会不会是只是在花费脑力来单纯的记忆它的观点??

细思恐极!

我是否会愿意耐着性子进行一定时间的逻辑推理??

我看书的时间中,思维时间  和  记忆时间 的比例又是各占多少呢?

刘未鹏 在《暗时间》中提到的概念就叫暗时间: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到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

头脑中浮现过往的场景:在读一本新书时,每当我对一些新奇的观点印象深刻时,我就会反复重读承载这些观点的段落(真的只是读而已),而舍不得丢弃。

我这难道不是在“记忆”?说的更难听点:难道不是在“背诵”?或许就是这种只需要花费力气的记忆活动给自己内心带来了虚幻的蕴藉才使我自己开始自欺欺人:安慰自己正在不断的吸收人类智慧。

重读 只是嘴唇和眼睛在做体操训练而已。根本上并没有涉及到大脑活动。 这种 单纯的“记忆吸收”,我原本一瞬间想用“学而不思则罔”来描述这种现象,但转念一想,觉得 这种单纯的 “记忆”其实 连“ 学”也算不上。因为, “学”也不会堕落到 只剩下“背诵”吧。

一个人如果出行永远是驾车出行,那么他的步行能力慢慢就会退化,这种退化并不是说他的脚不能走路了,而是说,他肯定越来越“不会”走路了。同样,如果一个人整天读书时只是在“背诵”东西,那么,他的思维系统就不能进行必需的伸缩训练 (系统的思考探究), 思维能力慢慢的也就退化,另外,不断记忆持续吸收的“新材料”也会渐渐堆积,最后把思维系统压得喘不过气来 最终失去弹性 以至于彻底瘫痪。

之前提到过的一个观点是:在读书之前,先对一个主题进行彻底极致的思考,带着自己心目中的终极问题再去读书,效果会更好。

这样情况下,追究到的新材料已经属于 思维探究体系的一部分。但是  在这篇文章中,仍然要警惕只是单纯的进行记忆,不能只是把新材料完整的纳入自己扩张中的那个主题体系,否则,新观点 这部分不能转化成 新逻辑 ,而只能是  新材料。

再复述一下那句话:“推理才是深刻了解事物的根本路径,记忆不是。警惕自己在阅读中 思维时间和记忆时间的分配比例”

“如果你正在学习一门专业,用自己所投入的天数来衡量,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投入了不少时间。然而其实,“投入时间”这个说法本身

就是荒唐的,实际投入的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你可以投入很多时间在一件事情上,却发现毫无进展。因为你没有整天把你要做的事情,要学习的东西 常驻在你的大脑中,时刻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你走路、吃饭、做梦的时候,心心念念想的就是这件事情,你的CPU总是分配给它,这个时候你的思维时间就用到了极致,拟投入的时间就真正等于了实际流逝的时间,因为你的CPU是满载的。”

上面这段话也是书中对我感触很大的一段,这里面作者提到了三个点。一是“对一个主题时时刻刻的满载状态” 二是刚才谈的“推理时间”三是 “推理效率”,

第一点是为了使一个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主心骨“事业”中,永远一刻不停地在探索着出路和对策。这种状态稍显“苛刻”,不过当我联想到下面这句话时,我便理解了这种苛刻。

“一个人在大脑中走的越远,他在现实中走的就会越稳”。

专注一个主题,才能不间断的行走,多一个主题就会严重分散精力,因为任务的切换 会导致  活跃中的大脑思维神经网络中断,而很多 极具创造性的 建设方案  往往只衍生于 极致思考的瞬间。

对“主题对象”开启满载“推理时间“的模式,同时,又要放弃时间尺度,而努力去追求 效率。这种效率包括:立刻进入“推理模式”的迅速性、在“推理时间”内,思维推理逻辑的严密紧凑性、思想的深刻性、思维拓展运动的立体性以及重要节点能跳出圈外冷静俯瞰分析的清醒程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暗时间》||| 一场大脑内部“记忆时间”和“推理时间”的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