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康纳——“邪恶”的笔锋也能划出善意的光

奥康纳——“邪恶”的笔锋也能划出善意的光_第1张图片
奥康纳


谈起奥康纳,似乎总是跟“邪恶”、“暴力”、“怪诞”挂钩。这也难怪,她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行为邪恶,道德败坏,故事情节也往往暴力血腥,让人不寒而栗。似乎她对于笔下的人物丝毫没有同情之心,存心让他们遭遇不幸。

例如,在她的小说集《好人难寻》中,标题小说《好人难寻》,一家老少六口开车出门旅行,途中意外车祸,又遇到三个在逃的歹徒,全家人惨死路边,无一幸免;小说《河》写一个三四岁的城里男孩被保姆带到城外河边参观布道,还接受了洗礼,次日,男孩只身跑到河边,想要亲身实践“在生命的深河里漂流,进入基督之国”(前日牧师所言),却被河水无情地吞没;《善良的乡下人》中安着木制假腿的女主人公乔伊,不相信基督,故意勾引前来推销圣经的年轻人,谁知却反而被这假装虔诚但根本不是基督徒的人欺骗并抢走了她的假腿。

此外,这本书中经常出现躯体或身心有缺的“畸人”:《救人就是救自己》的主人公是只有半截胳膊的流浪汉,他的妻子是天生智障;《圣灵所宿之处》中出现了一个阴阳人;《善良的乡下人》的女主人公安着一条木制假腿。暴力和不幸事件在书中也反复出。

奥康纳作品中的这些怪诞、阴暗、恐怖、神秘等元素以及里面所折射出的美国南部的社会问题给她的作品贴上了“南方哥特式小说”的标签。而之所以采用这种夸张的写法,奥康纳解释说:“对于耳背的人,你得大声喊叫他才能听见;对于接近失明的人,你得把人物画得大而惊人他才能看清。”

尽管如此,看似“邪恶”的奥康纳,她冷漠的笔锋下也常常会划出一道温暖的光。总有那么一个时刻,她会给她笔下的那些人物安排上帝的恩惠,在这圣灵显现的一瞬间,这些人物突然受到某种精神上的启迪,进而达到某种“顿悟”,他们也许会接受这一天惠,也许会拒绝它,但不管怎样,这一灵光闪现的“天惠时刻”会使他们的内心发生改变。

而引出这一“天惠”时刻的却是暴力。

例如,标题小说《好人难寻》的最后,老太太的家人接连被枪杀,这时,独自面对“格格不入”的老太太做出了一个异样的举动——她低声说:“哎呀,你是我的儿呢,你是我的亲儿!”她伸出手去摸他的肩头。

此刻正是奥康纳所安排的“天惠时刻”。暴力冲击了老太太的头脑,并为她打开了通往“天惠”的大门,她突然顿悟并接受了这一恩赐,而“格格不入”却拒绝了这一“天惠”,他像是被蛇咬了似的向后一跃,当胸冲她开了三枪。然后他把枪放在地上,摘下眼镜擦了擦。

尽管如此,这一时刻仍然撞击了他的灵魂,并有可能改变他的一生。在小说结尾,这位刚才还在宣称“不干点儿坏事儿就没乐趣”的逃犯此时却对他的同伙说:“人生没有真正的乐趣。”

而接受了“天惠”的老太太虽然结束了生命,但她在生命最后的时刻超越了自己,她接受了上帝的恩惠,“像孩子一样”,“面孔朝向无云的天空微笑着”死去了。那之后,她再也不是从前那个自私、虚荣、肤浅、伪善的那个她了,而是成了一个“好人”。

“格格不入”杀死老太太以后对他的同伙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她可以变成个好人的,”“格格不入”说,“要是每分钟都有人对她开枪的话。”

这句话更像是奥康纳本人借“格格不入”之口说给读者听的。因为,她曾经说过:“我发现,暴力具有一种奇异的功效,它能使我笔下的人物重新面对现实,并为他们接受天惠时刻的到来做好准备。”

所以,无论奥康纳对她笔下的人物多么的残忍,将人性的阴暗和丑陋揭露的多么淋漓尽致,最终她都会安排一个“天惠时刻”让他们获得救赎,因为,她对他们充满同情和怜悯。

读奥康纳的时候,那种对人性的洞察和揭露,常常会让我想到鲁迅,只是,他们一个是天主教徒,一个是无神论者,奥康纳相信上帝的恩惠会使人们获得救赎,而鲁迅则主张用文学从思想上改造国民性。她的小说中所营造的那种阴郁的氛围,又时常会让我想到张爱玲,总是冷冷的,却总是比谁都看的透彻。

你可能感兴趣的:(奥康纳——“邪恶”的笔锋也能划出善意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