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花钱才能买到更多的幸福?
钱是可以买来幸福快乐的,但是得用正确的姿势去花钱。
建议一:购买体验会比购买物品更能提升幸福感
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和康奈尔大学的两位学者,经过长期的调查得出结论——购买体验会比购买物品更能提升幸福感。
旅行、听音乐会、看电影,这些都是购买体验的行为。研究显示,与花钱购买物质商品,比如说买一件衣服相比,购买体验的行为更能让人感到开心。
我觉得订得到专栏也是购买体验。
订马老师的专栏是犹豫了一段时间的,原因一是已经订了十几个专栏了,有点看不过来;原因二是心里对虚拟产品仍有偏见,总觉得花钱不值得,而对于实物比如文玩(本人文玩迷)花钱就大方得多。昨天晚上忽有所悟,近一年来带给我快乐体验最多的就是得到,既如此,为什么要计较它不是实物而舍不得多花些钱呢?这不过是以前经历过贫穷造成的占有欲心理在作怪罢了。想通了这一层,一口气又订了三个专栏,哈哈。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及时行乐也是种洒脱,没必要对值不值得算计太多。
建议二:不同的人,最能让自己快乐的花钱方式也不一样
在一个研究案例中,研究人员分别向外向型和内向型的人分发了可以在酒吧、书店消费的代金券。结果显示,当人群被强制要求在酒吧里消费时,外向的人更开心,当人群被强制要求在书店里消费时,内向的人更开心。
所以,花钱买快乐的第二条原则就是:按照自己的性格特点来消费,满足自己。简单来说,就是去做自己觉得爽的事儿,而不是别人认为爽的事儿,因为对快乐的感知,个体的差异实在是太大了。
建议三:“社交购买体验”比“自我购买体验”能带来更高幸福感
花钱一个人去享受的人所获得的幸福感,是远没有与别人共同享受带来的幸福感高,这一点尤其适用于外向的人。像是旅行、聚餐吃火锅,都是典型的场景。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为别人花钱也能带来更积极的感受。比如说给住院的孩子买礼物、给家人添置物品,也就是这种能让家人和朋友开心的消费行为,也会让花钱的人更具幸福感。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之所以如此,一是人有共情能力,“众乐乐”情绪互相感染,你的乐也是我的乐,自然比“独乐乐”更多快乐;二是“众乐乐”更容易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我生命的行为带给你了快乐,我的生命是不是因此具备了某种意义?“独乐乐”则不太容易有这种感受,因为没有人对你的行为进行回应。不过有些高人可以进行天人对话,因此孤独并不影响他发现和实现生命的意义,以至于有意选择孤独。
幸福的体验最直接地包含着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肯定评价。感到幸福,也就是感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得到了实现。不管拥有这种体验的时间多么短暂,这种体验却总是指向整个一生的,所包含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总体评价。当人感受到幸福时,心中仿佛响着一个声音:“为了这个时刻,我这一生值了!”(周国平《真正的幸福只关乎这一件事》)
“意义”这个词,在英文里头叫“Meaning”。Meaning本来的意思是“打算”,没有意义的人生也就是没有打算的人生。(吴伯凡《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他的一次性》)
自我实现需求,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马斯洛人的五个需求)
政策启示
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出,还有一样东西,对于国民整体的生活满意度,是有着巨大影响的,那就是你存款账户里的现金余额。注意,这里指的不是收入、投资或者负债,而是实打实的现金余额。有论文指出:政策制定者不应该只关注如何提高人们的收入,而是要关注人们手中真正富裕的资金,银行账户里钱多了,这个国家的国民才会觉得更幸福。
这对中国是利好咯,中国人大概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民族了(= ̄ ρ ̄=) ..zzZZ。不知道放在理财里的钱算不算。
这就意味着,从提升全民幸福感这个角度考虑,政策制定者首先要关注人们手中真正富裕的资金是不是够多;其次,正是因为购买体验能带来更持久的幸福感,所以政府应该多建设那些能够增强民众体验的建设,像是沙滩、公园、博物馆、剧院这些公共设施。
——马徐骏解读《大西洋月刊》| 怎样花钱更开心?
读者“一个理想主义教育者”评论
1、花钱可以让自己变得幸福,其实就是一种释放,是一种情绪的转移,“买东西”意味着你有所得,有所得就会让人感到满足,因为你对东西有了控制,或者说你买东西其实是你建立了与世界的联系,证明自己还存在;
2、人在本质上是追求意义的,而物质所带来的意义是有限的,因此它带来的幸福感持续性较低,而且根据经济学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你的幸福感也是随着物品的增多而降低的;但是精神上的体验是无穷的,每一次尝试都是对大脑的一次新的刺激;
3、按照自己的性格消费会更让自己爽,这一点我有点不同意见,因为现在想真正独立的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很难,有些人买东西就是为了发朋友圈,自己的幸福感是由他人的评价决定的,虽然有点悲哀,但这是一个事实。
除了yes 或者 no,还有其它选择吗?
她们没有给自己任何选项。别人说个事儿,她们要不就连想都不想直接就决定去干了,要不就稍微好一点、想一想干还是不干。她们就没想到,我还有没有别的选择?我能不能把这件事改一改?
与《第3项选择》的心法类似:除了“是”(接受、妥协)和“否”(拒绝、对抗)外,还有没有第3种选择:双赢。
研究发现,如果只能选择 yes 或者 no,从长期看来,你有52%的决定都是错的。如果你能增加一两个选项,那么选错的比率就下降到32%。选项增加了,选对的可能性反而也增加了,这就是因为当你没考虑到别的选项的时候,你实际上是钻了牛角尖。
哪怕你仅仅*意识到*自己还会有别的选项,你的决策水平都能大大改观 —— 因为你现在不是钻牛角尖思维了。
——万维钢《日课176|选项的价值》
义字里面有一个大大的我字
在简化字之前,义字下面都有一个大大的我字。
《说文解字》说:
義,己之威儀也。从我羊。
说:
义字是自己的威仪。
就是我的威仪。
说明义字是自我的,即使是奉献,也是完成自我。
所有讲义气的人都是超级自恋的人。
义字有我、自恋并没什么不好,爱自己才会爱朋友,爱国。
——蒲寅《【义】义气千秋》
“義”里面的“我”大体就是马斯洛五层需求理论里的“自我实现”吧,所以“義”是高级的。
我也是,我在这儿
我们都在暗中行走,一个个人头和我们擦肩而过,我们用套路,我们用策略,我们寻找他们的弱点下手。
偶尔,我们会发现一两个闪亮的灵魂,打着一盏小小的纸灯。
你也可以把灯打起来,告诉别人:我也是,我在这儿。
——熊太行《小人攻略》
熊太行自诩暗黑系,其实也是有情怀的。
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
职业化的基础,是尊重;尊重的基础,是理解;理解的基础,是接受不同;接受不同的基础,是能够区分事实,和观点。
什么是事实?就是在客观世界中,可以被证实或者证伪的东西;什么是观点?就是在一套认知体系中,不违反事实,逻辑自洽,因此无法被证明对错的东西。
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遇到不同观点时,不要面红耳赤、割席断交,而要说:有趣。
——刘润《149|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
韩寒那句著名的话,“小孩子才讲对错,成年人只分利弊”,看完刘润这篇文章算是真正理解了,观点的形成基础是认知体系,而每个人的认知体系是不一样的,同一件事形成不同的观点再正常不过了。
观点和事实是两个概念,不能混淆。
根本的原因就是太老了
贾府的衰落有很多原因,比如皇恩不再,家族后辈没有出息,穷奢极欲后入不敷出等等,但是根本的原因就是太老了。老了以后什么问题都随之而来。著名科学家温特(人类长寿公司的创始人)和我讲人得癌症的主要原因,就是太老了。其他原因,包括污染,只占了不到10%,而衰老是主要原因。
——吴军《第196封信丨为什么要读《红楼梦》(3):读经典的重要性》
什么是防御性倾听
在沟通的过程里,如果听对方说话的人觉得对方是在指责自己,或者对自己有负面评价时,就会很警觉地在心里设一道屏障,用来保护自己。但是呢,这道屏障往往会让两个人之间的信息传达失去准确性,导致误会的发生。而且,如果倾听者觉得对方是在攻击自己,那么他的回应方式也是会有攻击性的,所以才说,防御性倾听对人际关系的破坏性很大。
——KnowYourself《我总觉得你话里有话》
最后我也说个甜点吧——
准备这篇内容时,我正在帮某著名民间女权主义者修改演讲稿,我也跟她提到了这个峰终定律。结果她翻了一个白眼说——峰终定律果然很好啊——同样的道理,你们男性在那件事上,总认为时间越久越好,其实重点是峰值和终点。
所以,世界上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听懂的,你是智慧的;听不懂的,你是纯洁的——能听到这里,都是好好学习的人。
——古典《峰终定律:设计好的高潮和结尾 27-3》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