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来源于生活,这话真没错。
我自己的家搬过四次。最早住的地方就是一个房间,没有任何生活设施。水公用,家里烧的是煤炉,上厕所的地方单独建在田地上又或者在小区的角落里。后来老爸总算分了一套二,可惜我还是住了几年窄小的客厅。再后来,搬到了现在的住处,很糟糕的设计,预制板的房顶,窄小昏暗的客饭一体,加上暗色的老家具和瓷砖。所以,对于家,我最多的记忆是昏暗和拥挤。后来上班了,住的地方有好有坏,对比反而更加强烈。
我因为在家装建材行业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活,从中接触到了装修设计,开始想着能不能用设计来改变这种尴尬的状态。没有任何的专业学习,甚至刚开始的时候连从哪里学都不知道,只知道把房间的尺寸量下来,放在纸上,然后在上面增加着各种家具的轮廓,乐此不疲。那时候画图甚至连家具都是虚构的,只有平面没有厚度。
后来去东莞进百安居,刚好碰上开店。作为部门与开店部的联系人,我经常跟那两个设计师打交道,问的多了,才明白装修设计不仅仅是把家具放在家里那么简单,它实际上是一种空间的管理。再加上超市是一种仓储式的模式,实际工作中对于空间这个概念便理解的更加清楚。后来部门的陈列管理和仓位管理便一直由我负责。又因为身处东莞,能够接触的装修方面的书也有很多选择,就经常去书城学习笔记。大概是因为职业的原因,我选择的书出了问题。看的基本上是面向消费者而不是设计师的书,所以我其实没弄明白设计师该干什么,只是学了不少的装修知识。当然,好处是,碰见顾客,我能说的东西显得比较专业,倒是创造了不少销售。
因为在个人发展上面跟店里有了分歧,我辞职回了家。然后赶上我姐装修,跟着跑了一段时间的建材市场,切身体会了装修是什么情况。然后发现那帮人其实并不会设计,只不过就是把听到的要求做了出来,反而具体的生活家具用品的选择对家庭的影响哟啊大的多,比如橱柜衣柜浴室柜。后来软装和硬装的概念流行以后,我才明白过来。不过那时候开始,我的兴趣已经转向了具体的产品形态上面,特别是各种家居用品。
兜兜转转又到成都卖上了彩票。彩票点旁边是一家卖橱柜的,不过生意可不差。虽然我在超市也负责橱柜这一块,但是毕竟不是促销,除了计价单位,材料,颜色等等就没有更多了。即使我姐装修,在买橱柜的时候老板说的也没我知道的多。唯一跟记忆不一样的是,我发现设计橱柜要用到电脑,用到叫CorelDRAW的软件。同样,旁边这家店也需要设计橱柜,也要用CorelDRAW。不同的是,负者设计的不是店家,是单独的设计师,那两口子一个负者设计,一个负责安装,而且不止这一家店,还有其他两家。
——就这样,我知道了有一种设计师是不需要公司的,只要你会设计橱柜,只要跟橱柜店有联系,就可以接单子。后来,人们把这群人叫自由职业者。——
话题扯回来,知道做设计需要用电脑,会CorelDRAW以后,我就去买了学CorelDRAW的书。当时认为看书就能学会,可惜想多了,前脚学的命令后脚就忘。没办法,软件是学不来了,只能找找有没有橱柜的基础教学之类。很遗憾,书店没有,网上也没找到。
没过一年,成都宜家高新店开业了。当时我对家居产品的喜好已经达到一个水平线上,听说有这么一个家居软装类型的超市出现,显然不去看看是不行的。然后这一去,我就被带进了产品设计的大坑里。那时候,我第一次知道了家里用的东西还可以如此巧妙如此美观如此简洁,哪怕是出租房也会因为这些东西变得更加便利。可惜当时我买不起。
这样,我开始在网上搜寻宜家的资料,然后知道了北欧设计风格,然后知道了产品设计,然后我就滚进去了。我搜集各种各样的产品图片,有关产品设计的资料,分门别类的整理。刚好我买了电脑,那段时间就每天下了班去网吧查资料,存到邮箱里,回去在用手机网络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还好那时候手机还有小时卡。严格的说,我在审美能力方面的培养基本上都是来自于那段时间。曲线,颜色,大小比例,材质,制作方式,如何根据需求设计等等认知,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也正是这期间,我进了木工爱好者的坛子,手工皮具制作的圈子。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我其实已经知道了我要走的路,只是没有找到进门的方法。然后就因为生活和爱好者圈子的影响,走到了另外一条路上。
后来几年,我积累了不少产品方面的想法,甚至以为能够凭借这些想法做自由职业开办自己的工作室。但现实给了我一棒。也许我有着不输于职业设计师的眼界和对趋势的判断,也能想出很好的产品,但是毕竟,我缺少了相关的职业基础和经历。没有绘图的基础,产品草图想的出来却画不出来;没有学习过软件,不知道如何标记,不知道如何形成工程图;没有产品生产线上的知识,没有经历过成本核算,不知道要实现自己的设计需要经历那些工序,成本要多少,时间要多久。
于是我被打回了原型,仅仅是一个产品设计爱好者。
我站在设计的门槛上,望着门里面迷宫一样的道路,一时间不知道如何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