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发展心理学系列3】心理舒适区:如何识别改变的障碍?

嗨,伙伴们,又到了周四有书共学时间啦,上一讲我们学习了改变本质:创造新经验,我们继续学习03丨心理舒适区: 如何识别改变的障碍?

【自我发展心理学系列3】心理舒适区:如何识别改变的障碍?_第1张图片
感谢晓霞的分享和引领

上节课,我们讲到了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并通过强化,把它变成新的习惯。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在真实生活中却很难。

是什么让旧经验如此根深蒂固?

答案是最重要的心理机制——心理舒适区。

心理舒适区本质:熟悉的应对方式

首先,心理舒适区并不一定意味着舒适。

以«肖申克救赎»老布的例子为例,脱离呆了50多年监狱的他无所适从,最终选择了自杀。

其次,心理舒适区意味着熟悉的环境吗?也不是。

真正的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走出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我们走出熟悉的环境,而是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也指我们怎么处理生活中那些困难的事情。

心理学上有个应对方式量表,归纳了六种常用的应对方式:

解决问题
自责
求助
幻想
退避
合理化

心理舒适区带来控制感

对焦虑感的回避和对控制感的需要,经常会让大象重新回到它所熟悉的应对方式上来,这就是为什么改变这么难。

新的应对方式,能够去享受现有的幸福和快乐,并从中积累新的经验。这是改变的意义。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真正的心理舒适区,知道了心理舒适区的本质是熟悉的应对方式所带来的控制感,正是对控制感的渴求,让我们难以改变。

创造新经验,试着从旧有的应对方式调整为积极的应对方式,将受害者思维模式转换为控制者思维模式。


【自我发展心理学系列3】心理舒适区:如何识别改变的障碍?_第2张图片
少留遗憾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我发展心理学系列3】心理舒适区:如何识别改变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