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的哲学观:去中心化与中心化

作为一名产品新人,第一次听到去中心化还是在去年底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阐述小程序和微信的发展理念,听到去中心化这四个字感觉巨大的震撼,今天在这里写一点自己关于产品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见解。

不得不说微信确实是现在中国互联网去中心化做的最好的产品,我甚至现在都不清楚微信有没有产品运营这个岗位存在。

去中心化作为一种产品的哲学观念,在移动互联网爆发之前一直处在非主流,印象中以前只有豆瓣做到了。百度贴吧早期的却是去中心化,但现在已经变了,

来谈谈豆瓣,作为一款内容产品,阿北很早定下了豆瓣的去中心化路线并保持至今,用户上豆瓣是为了找到想要的内容,然而当他第一次登录,首页上没有内容,没有热门干扰视线,他需要的东西可能在图书下面的一个分类,可能在一个电影用户的豆列里,也可能在一个小组里面,用户因为兴趣聚集,彼此区隔,喜欢摇滚的不会和喜欢爵士的吵起来,这对豆瓣的氛围形成功不可没。

再来谈谈微信,微信里没有任何订阅号的排行榜和热门推荐,你想要发现订阅号要么来自订阅号自身的推广,要么来自好友的社交推荐,这样做放大了个体订阅号的价值,微信不会引导你关注任何号。

最后看今日头条,晚于各大新闻门户出生,却能弯道超车,靠的就是去中心化的产品定位,辅以推荐算法让用户只看自己感兴趣的新闻。

去中心化真的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它让过载的信息过滤下来,让用户的需求得到更直接的满足,它看起来如此美好,那么中心化为什么还没被取代?

新浪一直是中心化的标准,所有新闻的分类下都来自站方重要度的排序,在资讯还没有爆炸的年代,用户打开新浪首页重要新闻一目了然,即便今天也是如此。中心化也让网易成功的打造了跟帖文化,跟帖数高的永远在前几条并且和后面的拉开差距,跟帖的点赞数也是。

你现在随便打开主流视频网站的首页,没有一家做去中心化,不是技术手段做不到,而是产品特性决定的,去中心化的哲学是用户个性化,是张小龙说的“好的产品用完就走”。但是广告是视频网站核心的商业模式,视频网站巴不得你每天看24小时的视频,何来的用完就走,这就是大家都有自动播放下一集的原因。

再比如微博,首页是去中心化的,但微博的核心运营模式依然是中心化,就是热门优先,标志就是大V和营销号,最少的一部分人取得了最大的话语权。

还有电商网站等等,可能做去中心化吗?完全不可能,这也是去中心化的微商永远也成为不了主流的原因。中心化有太多的优势,它造就了电商的品牌化和规模化:作为消费者不可能不相信品牌。这里举一个例子,一个微信订阅号主打数码产品推荐,不是数码爱好者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听说。但是三只松鼠即便是不喜欢吃坚果的消费者应该也知道吧(因为广告经常打在淘宝的首页上)。中心化也让电商形成规模化寡头效应,降低了运营和物流等成本。

中心化看似有这样那样的弊端,它不能承载过量的信息,不能真正贴近用户,需要运营去维护内容,等等,但它依旧是最成熟互联网商业模式的保障,中心化能让流量聚合便于投放广告,去中心化的产品只能尝试个性化投放广告。你可以所有赚的盆满钵满的互联网产品依仗的都是中心化。去中心化让用户用完就走,它是对的,但是很难赚钱的。

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产品都在尝试去中心化与中心化融合,今日头条虽然是个性推荐,然而还是会把两会的新闻摆在前面,腾讯也出来天天快报迎战;B站移动客户端已经把首页改成了个性推荐;淘宝京东越来越大的版块放着商品个性推荐。中心化可以赚钱,去中心化可以更好的讨好用户提升信息的价值。也许未来某一天,我们谈论一款产品时,很难再判定它是中心化还是去中心化这样的哲学问题。

写到最后,还是希望豆瓣能一直去中心化下去,毕竟在国内互联网已经很难再找到几家这样纯粹的内容社区了,当然,也算一家。

向所有纯粹去中心化产品背后的产品经理致敬。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品的哲学观:去中心化与中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