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开始说养儿不如养女

01

大约三年前的一个下午村里发生了件很让人惊愕的事情。

一位70多岁的独居老人去世了,谁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大家猜测应该是在两三天前。

发现老人的是她的女儿,三天前开始给母亲打电话,一直无人接听,心急如焚的赶来,竟看到的是母亲冰冷的尸体,顿时嚎啕大哭。


大家纷纷议论,死因大概是人老了,稍微磕着摔着跟前儿又没人也就去了。

其实老人还有两个儿子,都住在同村,日子过得都不错,在村里算的上有钱人家,房屋也很多,但是老人还是一个人住在稍有些偏僻的地方,周围没有邻居。儿子们说隔三差五的会去看母亲的,只是这两天没去,没想到母亲就走了。

村里人都说,老太太这样走了也好,没有疼痛,老了就是儿女的拖累,要不是女儿还记挂着点,估计发现的时候都要腐烂发臭了。

这样的事情,不仅在农村,城市也一样上演着。我们无法谴责是因为同在一个村里的两个儿子不孝顺,没有去看母亲,导致这样的后果。毕竟他们还是会照顾老人的一些吃食,男儿家没有那么心细,况且也有了一大家子人,担起重大的担子,照顾不周母亲似乎是件情有可原的事情。

02

隔壁刘叔叔老伴前年去世,自己身体也不好,但是有一笔退休工资,顾全一个人的生活绰绰有余。


家里三间平房,儿子占两间,他留一间,一家人住在一个院子里。


就这么一个儿子,刘叔叔的工资也自然大多都贴补了儿子的家用。儿子心疼刘叔叔身体不好,一个做饭吃难免犯懒瞎凑合容易吃坏身体,给他吃了两次饭,结果引来了儿媳妇的破口大骂,一场家庭战役一触即发。刘叔叔老泪纵横,心酸无奈,再也不接受儿子的任何东西,只求息事宁人。


刘叔叔还有三个女儿,经常会来帮他洗洗衣物,储备一些方便做的吃食。怕夏天储存不方便,大女儿出钱买了一冰箱,据说功能挺多,价钱也不低,结果又被儿媳惦记上。加上一些琐碎事,前几天又弄的众人叹息,鸡飞狗跳。


03


高大爷家有7个女儿,没有儿子,60多岁,每天就在村里打打牌,串串门,基本不下地干活,因为他们不用攒钱给儿子结婚买房子,也不用替儿子照看小孩,日子过的很欢快。


女儿们虽说都在外地,会时常回来看望老两口,或者干脆接过去住个三两月的,一轮番下来,基本一年没多久在家。


村里人都说这两人是全村最幸福的人,也没听过谁说,没个儿子传宗接代之类的闲言碎语,反而三五成群的议论中满是羡慕。




04

以前的家庭,多是很多个孩子,有的已经有了几个女儿,但是封建思想里的传宗接代根深缔固,所以一定要有一个儿子,因此最小的儿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时代在进步,村里人的思想逐渐转变,因此最小的儿子也正好赶上了这股热潮,培养儿子读书考大学光宗耀祖是一家人的心愿。


就像李爷爷家的儿子,考上大学,留在了大城市,取了城里姑娘,搜刮尽了老头子攒的棺材本在大城市买了房立了户。


刚生完小孩,打电话让李奶奶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跑去伺候儿媳妇,带孩子。后来工作太忙,索性忍痛让李奶奶带着孩子回来照料,奶粉钱都是老两口出,就这样照料到孩子大点上幼儿园接回去。


儿子儿媳妇和李爷爷说,以后我们肯定是回不去了,要跟着孩子走。


这句话让李爷爷沉默了数日,后来李爷爷说儿子跟着孩子走,我又该跟着谁走,哎,辛辛苦苦把儿子供上大学,等到老去后,坟头都见不了儿子来倒几次水。


几个女儿倒是经常操劳老两口的生活,隔三差五的送吃的,帮忙秋收。家里几间老房子翻修,都是几个女儿出力帮着老两口操持着,最后这几间平房连同家里的破锅烂铁都是要一并留给儿子的。


05


这几个故事,不能以偏概全的论证作为儿子的不孝,更不能以此歌颂所有女儿的孝顺,但是这些事情确实真实的发生在周围大多数的家庭。


造成这些家长里短的故事,在我看来很多其实都源自封建思想的祸根,一辈一辈的影响,东西要留给儿子,这是所有人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父母,儿子,儿媳,女儿无一例外。


所以,父母觉得对于儿子的付出是必须的义务,不管他多大,不管他挣钱能力如何。但是这份必须在消费日渐高涨的如今,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无疑显的格外吃力。


儿子儿媳觉得这是应得,所以没有感恩之心,只有无尽的索取。


同样扮演儿媳身份的女儿觉得合情合理,所以不争不抢,也便没有了嫉妒,甘心服侍双亲。


于是,很多老人都开始说女儿比儿子强。


这种结论是封建残留里的另一种放大,它让人觉得可怕,又让人庆幸,也许这些痛心疾首的经历真的让这群被封建思想荼毒了一代又一代的庄稼人开始觉醒了。


换个角度想这是一件好事情,时代变迁,信息流通发达,乡村也不再闭塞的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活,思想也开始转变,也许让这一代人彻底转变,男女平等还需要时间,但是养儿防老这件事已经逐渐在他们心里瓦解,大约撇弃传宗接代这件事也能看见曙光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开始说养儿不如养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