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衙
过去几年,我给无数人做了职业规划。最近翻开一些笔记,总结出两条经验。
第一条是,能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绩的人,大部分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这些工作内容基本上与个人兴趣爱好高度重叠。
第二条是,产生中年危机的员工,没有在40岁前完成职业的替代壁垒。替代壁垒,就是不可替代性。关于不可替代性,要学会自问3个问题。
3个问题,评估你的不可替代性
1)你的工作可以外包吗?
你的工作内容是否没有知识技能含量,是否可以通过外包来达成。如果是,你就要考虑做一个有知识技能含量的事情了。而不是去熟练业务本身。
2)你的工作可以交给下属完成吗?
有些混日子的中层管理者,没什么能力,全靠下属完成工作,这样的人,当下属的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定会取代他。
3)你的工作可以被机器人取代吗?
预测一下,如果被取代,是哪个时间点,是你退休之前还是退休之后,如果是退休之后才有可能被机器人取代,你就不必担心了。但如果3-5年后就能被取代,就要仔细考虑和规划未来了。
中年危机,只是在危机的前面加了一个时间点。其实这种危机从20多岁的时候就存在,只是那时没有发现。而当人到40岁时才发现,就来不及了。
如何避免中年危机?
要学会在中年危机来临之前避免它。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成为一个领域中的专家。如果你不成为该领域中的专家,就算你做到管理层,一样会被别人取代,而那个人,可能是比你小10岁的年轻下属。
关于你的工作是否可以交给下属完成,很多中层管理者有些恐慌,认为一旦下属完成的很好,就意味着自己的饭碗要丢了。于是事必躬亲,不懂得放权,把自己搞得很累。其实如果你在做管理的同时,又是该领域的专家,你就不会害怕你的下属取代你,你既要学会放权,学会用人,也应该具备一个系统的能力,每个下属各做一摊活儿,合起来才能取代你时,这样就不会有人取代你。
成为专家的关键
成为专家,可以依据一万小时定律。但是这个定律太机械,并不是从事一个工作一万小时就能成为专家。人们每天都吃饭,随便找一个80多岁的人,这种人能有几个是美食家?就算几乎吃了一辈子的饭了,但并不能因此成为一个美食家。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工作了10年20年,都一直平庸的原因。单纯的时间流逝,不会让能力得到积累。而最为关键的,其实是兴趣爱好。
工作内容和兴趣爱好无关,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对工作失去动力。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人,可以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尽职尽责。但这种人可以成为优秀的员工,却很难成为卓越的员工,很难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想要成为专家,就要在一万小时定律的基础上,工作和兴趣重叠。工作和兴趣重叠起来,才是职业发展的最佳途径,也是解决中年危机的良方。
当你中年危机时,怎么办?
如果很不幸,你已经40岁,或即将40岁,而你的工作又没有和兴趣重叠,那么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把你的兴趣变成你的工作。
有一个商场经理,平时喜欢做木工。他在家里做了很多木工,手法越来越娴熟。但那只是个爱好,他的工作和木工无关。最近他刚过了40岁生日,所任职的商场却被另一家公司并购了,部门需要重组。新公司接手他的员工,但人家有自己的经理。他的中年危机就这样开始了,他被调离岗位,做一些没有价值的工作。最终他卸下包袱,辞掉工作,开了一个工作室,做了很多漂亮的家具,销量还不错。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问题的关键是,他好歹还会做木工。如果他在做经理的时候,没有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那么最终的结局,一定是很惨的。
兴趣和工作合并,才是最佳解药
是工作都会有压力,只是有的人是压力,有的人是动力。为什么不同?因为压力是外部的,动力是内部的。外面施加的是压力,自己施加的才是驱动力。就像鸡蛋,从内向外打破是孵化,从外向内打破是毁灭。
兴趣是最好的内部驱动力,那些干一行爱一行因为尽责而尽职的人,虽然可以成为优秀的员工,但却不能卓越。没有人可以因为履行义务而走向卓越。职场人尽职尽责是本应该做的,但是想有所提高,必然要下更大的功夫。
人与人的差距,就在于是否下更大的功夫去投入。如果没有兴趣,这份投入就很难。一旦投入不够,必然不会产生更有价值的产出。
而持续的投入,靠的就是兴趣爱好。所以为了避免中年危机,必须在40岁前确定一个爱好,并把爱好变成工作,并成为该领域的专家。这样,才不会产生中年危机。
最后,留个问题,每个人都要问一下自己,你有自己的兴趣吗?你喜欢你目前的工作吗?你的工作,是你的兴趣吗?
我是米衙,感谢你的阅读,但愿我的文章能让你有所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