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首先和最终的事

教育,首先和最终的事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安徽安庆大观十里中心学校汪琼

转眼支教已一年,感受如何?期末收到朋友这样的问候。结结实实站在乡村教育的土地上,我想我开始触摸到教育的本质。这是我的回答。可惜对方没有追问,但我需要整理和分析,叙述和交流——

我们这个班,33个孩子,相对于我带过68人的班级,人数不及一半,关键是数字背后的数字:留守儿童6个,离异或分居家庭的孩子5个,显形行为偏差的1个,明显学习障碍的2个。我以为可能是我这个班特殊,在这所学校待了二十多年的同事说:虽然你们班情况复杂得多,但每个班都不乐观,这基本就是农村教育的现实。而梳理这些数字背后那些教育故事,对我,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也许,正确不如温暖

第一次体育测试,小七连跳绳都不拿,双脚像钉子一样钉在地上一动不动,眼神哀哀地瞟着我。我想刚入学,孩子怯生,难免,以后会好吧!体育大课间,一年级小朋友都撒欢儿轮流拍篮球,轮到小七,她还是不接球,还是哀哀的眼神求着我。这就很不对劲了。如果说天性胆小也就罢了,可是看见我穿着长裙,她会跑到我身边喊上一声:老师,你裙子好漂亮。笑声像盛夏的荷塘,满是香气。

后来渐渐知道她反差巨大的复杂原因。妈妈16岁生下她,再养了弟弟,跟婆家关系不好,如今处于分居状态。6岁前由没什么文化的外婆外公照顾,很溺爱。外婆去世后,妈妈才回来,但耐性不好,难免打骂抱怨。

我十八般武艺用尽后,她课堂的主要工作就是偷喝牛奶、偷吃零食,考试十几分,试卷不是撕掉就是放位子里,学习跟她一点关系都没有,黔驴技穷的是我了。和朋友散步聊到小七,她说:问题儿童都产生问题家庭。那些做爸爸妈妈的,自己都一身问题,你还指望他去解决孩子问题吗?靠自己吧!看看孩子真正需要什么,给她她想要的。学习是人的天性,关键是我们要找到心灵机车的钥匙,发动起来才会往前跑啊!

她想要什么呢?这个倒不难发现,只是以前没有往这方面想。我不是找她补作业,就是点名提醒她别发呆,或者三番五次和她家长交流。我给予她我认为重要的,却没认真思考她想要什么,总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孩子呢,从小不好好吃饭,靠吃零食长大,个子矮,脸色苍白,手指瘦得像鸡爪。其他孩子和家长常对我说:小七中午又没吃饭,一碗饭怎样来就怎样倒进垃圾桶。拦住接送她的外公,提醒这件事:孩子念不念书没关系,饿坏身子那就麻烦了。不然你送饭给孩子吃?外公心疼孩子,倒了听进去了,中午停工做好热饭好菜送过来。午餐逮到时间我也去食堂,和她聊天,将自己碗里的菜夹给她,看着她吃饭吃菜,从一口到小半碗到半碗,每有进步就在班级广而告之。同时放点饼干、糖果之类在办公室抽屉,碰上她没吃早点就塞给她。特许她早点没吃完可以在我办公室吃完再去早读。总之,不逼着学习只关心她的吃喝,渐渐她不再躲着我,一下课就过来牵我的手。轮读时,小嘴唇开启了,很慢很小的声音一个字一个字读着句子。小朋友也耐心等着,给她掌声,她抬起头来笑着,像风铃一样。渐渐地,十几分居然变成几十分,听写偶尔还能及格。关键是,对待困难不再像含羞草,一碰就闭上,而是太阳花,迎着阳光开放。

回忆过往,我曾经六年如一日坚持放学陪着一个学习困难的小孩补作业、订正作业,到初中他依然是年级最后。这个失败的案列一度让我非常困惑:不谈功劳,为什么苦劳都没有?经历小七,经朋友点醒,答案找到了:教育如果不触及孩子心灵,不了解孩子内在需要,都是做无用功,只会原地踏步甚至恶性循坏。我们需要时时问自己:我触摸到孩子内心最深的渴望了吗?我给予的是我以为重要的还是孩子真正想要的呢?

也许,温暖不如专业

2017年全人教育提名奖蒋军晶老师说过:教师第一素养是专业,而非爱和奉献。为了专业对待图图,北京学习期间,辗转两个多小时的地铁、公交,去拜访以教育戏剧疗愈问题儿童的小风老师。他有着台湾学者常见的温文尔雅:你出现在什么地方,遇见什么样的小孩,这是缘分。不要觉得你是在帮助他们,也许,他们同时在帮助你。哪怕有自闭倾向的小孩,他一样有感受力和学习力,只是方式和正常小孩不一样,他的开关是唯一的,你要去寻找。教育戏剧只是方法之一,当然是比较好玩、有用、孩子很喜欢的方法。

陷入困境时,积极寻求专业帮助、心灵支撑,老师尤其需要这种意识。因为转型期的社会太过复杂,作为其子系统的教育更是繁复,生活在其中脆弱柔嫩的孩子更是不堪其伤。同理,我们面临的教育问题更是超乎想象,靠个人的力量是很难解决的。小风老师的话至少让焦躁的我安下心来。这个图图,刚开学我这个班已经被他搅得狼烟四起:上课钻桌子底下,躺地上睡觉,将各纸撕成碎片扔得周围像下雪,拿着卷笔刀乐此不疲地削铅笔,一地铅笔屑;打同学,也被同学打;拿同学东西也被同学拿东西;孩子一状接一状上告,家长直接跟我叫板,觉得我不公平护着图图。可是,好好一个生命变成这样,背后的原因我们很难深究,但孩子不也是受害者吗?

但我要怎么回应其他孩子的委屈、家长各种质疑呢?跟图图妈认真谈过,开学她还陪读过两个星期,据说还找过专家咨询过。觉得孩子只是糊涂,懂事慢,这是家长能接受的极限,其它的不谈。图图眼睛不看人,一次无法说超过六个字的长句,复杂的问句不能理解,只会鹦鹉学舌,比如我问:图图喜欢老师吗?他卷着舌头:图图喜欢老师吗?这些我都不能跟家长和孩子说明,如果这样的孩子难免受到歧视,我希望越少越晚越好。只是跟其他孩子交代:图图看起来个子很高、身子很壮,其实他心里还只有三四岁,我们是哥哥姐姐,要照顾他,让着他,他想跟你们玩就带着,要打你就跑得远远的。

但我亦有疲惫不堪的时候,很难做到始终如一。最忙的一段时间我几乎顾不上他,在班主任例会上抱怨为什么我们这没有专业学校或机构来帮助这样的孩子。那段时间图图闹得很凶,一脚直接踢到睿的睾丸上。整个学校都惊动了。数学夏老师体谅我没有三头六臂,也怕他再出事,下课就带到办公室,和他费劲地聊天,拿各种学习用具当玩具给他玩。办公室老师也是想着法儿哄他。他在办公室倒如鱼得水。团队的力量这时候就显现出来。教育问题总是复杂到难以想象,没有合力,有时候寸步难行。

可图图不是一点变化没有。他能认字,因为他会拼拼音;他认识拼音是因为学习拼音时,我们采用的是动画加儿歌的方式。听说图图小时候常常被关在家里看电视,所以对视听学习很敏感。每次播放拼音视频时,他都端端正正坐在座位上,一眼不眨地盯着投影,嘴里还叽里咕噜跟着唱,反复次数多了,也就记住了。图图还喜欢听绘本,尤其宫崎达也的恐龙系列。有一次讲完《你看起来很好吃》,下课后他拿着这本书,拉住我的手指指着封面,意思是让我再读给他听。后来很多次见他挥着这本书,在走廊对同学反复说:恐龙,恐龙,恐龙……这本放在教室后面图书柜的绘本,一直被他翻烂、弄破还是宝贝。用表演的方式读儿歌也是图图喜欢的,他看着别的小朋友指手画脚的也跟着比划,动作幼稚、僵直得让人忍俊不禁。

一年过去,图图依然无法安静坐着听讲,也无法独立完成作业,更不懂什么是考试。每次听写我都允许他照着抄,字写得斗大,给他100分,会咧着大嘴眯眯笑。今年六·一汇演就在操场上,看到孩子们表演精彩,让坐在我腿上的图图下来,我赶到台前去拍照。正在大太阳底下找焦点,忽然头顶飘来一阵清凉,抬头一眼,一把伞飞过来;回头一望,图图咧着嘴蹲在我身后为我遮太阳呢!也许像小风老师所说:老师一定要尝试不同的学习方式,哪怕每天做一些细小的改变,尤其对那些特殊儿童来说,也许,某个开关就在其中。我需要警惕的是:是否以足够的专业姿态、依靠团队的力量去相信岁月、相信种子?

也许,专业不如透彻

小宇几乎让看似从容淡定的我原形毕露。我可以不嫌弃他一年到头鼻涕不止,孩子有鼻炎,也是没办法,何况他爷爷还放了一大袋餐巾纸在教室备用。但我几乎无法容忍他乱七八糟的作业,教他改,闷声不吭不看你,来来回回几次还是错的。爷爷来接孩子,一看孙子被批评,脸黑得像锅底。我对老人说:你们年龄大了,能照顾孩子生活不错了,能不能让你儿子、媳妇电话和我交流一下?老人家哼哼唧唧,说不记得号码。给他我的号码,也从来没有打来过。给小宇妈妈QQ留言,每次也是石沉网络。心里那一个气啊:父母不管孩子,老人又溺爱孩子,我一个老师这样居然还没人理。实在忍不住会对小宇发脾气,孩子越来越像个乌龟,总躲在壳里,偶尔探出头,一有风吹草动马上缩进去。我心疼又无奈。

教学开放日,小宇家是姑姑来参加的,我并不认识,下课后她主动找我:老师,事情很不对啊!我一惊:什么不对啊?小宇啊!我今天来听课,才知道孩子学校和家里就是两个人。他在家里就是霸王,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厉害得不得了,爷爷奶奶对他都没办法。你看今天的课堂,人家孩子又是举手又是表演的,他像个瘪茄子。我再一惊:小宇从开学第一天就这样,我还以为他性格内向呢!孩子家里究竟什么情况啊?

小宇姑姑竹筒子倒豆,所有蹊跷揭底:小宇爸妈离婚多年,妈妈带着哥哥去了外地。爸爸将小宇留给爷爷奶奶,常年不归。爷爷奶奶心疼孩子,在家难免惯着。小宇妈妈的QQ其实是小宇自己的,但平时不大用。爷爷也转达过老师的要求,但儿子不接电话,前儿媳说小宇判给爸爸,有事该找孩子爸爸。爷爷觉得家丑不可外扬,所以也不肯跟老师说实话,让老师误以为孩子只是留守。而跟父母长期分开的小宇,缺乏安全感,在家嚣张,其实内心极度敏感自卑,小小年纪大大分裂。

世上如果有后悔药,怎么也要买上几粒。我对小宇和他爷爷的自以为,造成的误会和偏颇对孩子不是雪上加霜吗?当了那么多年的老师,为什么还停留在表象与经验层面,而不能从各种端倪出发,早早探明事情的真相呢?老师,你要帮帮我家小宇啊!小宇姑姑没有责备,反是哀求。我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声音呢?

暑期家访准备去小宇家,接电话的是小宇,声音明亮、流畅、喜悦:老师,你到我家去家访吗?我不在家,在妈妈这。妈妈上班去了,我和哥哥一起玩。老师,我会好好写作业,不懂的哥哥和妈妈可以教我。我也会读《一年级大个子二年级小个子》《柳林风声》给妈妈和哥哥听的(这两本书是我们班暑期共读书目,看来他带到妈妈哪儿去了)。

这是一年来,他第一次用这样的语速和声调和我说话,背景是他妈妈和哥哥的家。这一年来,我没能给这个孩子什么帮助,有时甚至是伤害。但是他启发我很多思考:如果不知道他人的路是怎么走过来的,我们就没有资格做任何评价。要了解一棵树,至少要回到它生长的土地上去。懂来龙,才知去脉。

也许,透彻不如精准

图图踢到睿睾丸那件事,同事都替我捏一把汗:图图没有轻重,可是校园安全是天大的事,出了事学校和老师都难辞其咎。当时想:如果有什么,逃不掉也不该逃,该面对就面对吧!睿和姐姐平时都是奶奶带,去医院检查情况还好后,睿奶奶说:小孩之间难免,没事就算了。你们老师也不容易,孩子都皮,一百双眼睛都看不过来。

睿的善良厚道来自奶奶,但男孩顽皮的天性一样不少。凳子是抓不住他的屁股,下课满操场飞,上课就木木呆呆、魂不守舍的。这孩子是块璞,但怎么雕成玉呢?

契机是找出来的。学校举行趣味运动会,其中一项是一分钟拍篮球比赛,每班选10个孩子参加。挑选时,那些平时在课堂上反应比较快的孩子,这时却手忙脚乱的,手下也没有轻重,篮球一会高一会低一会往前跑一会向后滚,尴尬地看着我。反倒是上课小呆鹅似的睿,微分双腿,稍稍弯腰,五指张开,压着手腕,迅速而有节奏地控制着篮球。一下发现这块新大陆,赶紧让其他孩子停下来,学习睿的身姿及控球节奏。忽然从后台被推倒聚光灯下,睿脸红了,第一次眼睛看着我笑,球拍得更快更稳了。我说他是天生的篮球运动员,后来果然拿到第一。下课、放学叫他不要乱跑了,和班上爱运动的孩子打篮球。上课走神儿,就激他:睿将来会当篮球运动员,篮球明星们注意力都很集中哦。这一招很管用。元旦,睿爸回来看姐弟俩,当着孩子面我对他说:睿打篮球有天分,一定要找个好一点的篮球队去训练,说不定是一条出路呢!可能他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还是睿爸不以为然,睿依然只在学校里自己练。学校打算从二年级以上挑选足球队,去找教练推荐,希望这孩子有机会,这次可能会有个结果。就算还没有,孩子的生命一点点被唤醒,这也值得庆幸。现阶段,我们很难为每个孩子做好职业规划(其实职业教育与规划,本应是学校的教育任务之一),但帮助孩子找到自己能做好、喜欢做的事,培养一项爱好,提升自信心,也不枉师生缘分一场。全课程核心专家常丽华老师说过,未来她的教育理想,是为每个孩子打造属于他的课程。这对一般老师很有挑战,但突破单一评价,看到生命独有的可能,做出精准的引导,不是我们都可以努力的事吗?

也许,精准不如彼此看见

回头想想,图图踢睿的事情没闹成事故,原因是综合的,其中可能与睿奶奶对老师平时工作看在眼里、体谅在心里有关。家校之间也是有看不见的磁场,如果这个磁场平时不断累积的是负能量,教育效果不仅微乎其微,甚至一点儿小事就会爆掉。相反,如果积累的是正能量,教育可能四两拨千斤,凡事也会商量着处理。可见,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体谅,应该是先于教育之前、渗透教育之中的。只是,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彼此是否真的看见呢?

小孩子之间的纠纷,往往发生在课间。这不,小远居然咬了旭的耳朵,幸好不严重。问他为什么?眼睛死死瞪着我,一句话都不说。放学向双方家长反映情况,远妈一个劲儿道歉,还要带旭到医院去检查。旭妈看着问题不大,也没有追究。远妈下面这段话让我对这貌不惊人的母亲另眼相看:我这儿子倔强得很。小时候我们都在外打工,交给爷爷带。爷爷教他孙子:谁打你你就狠狠打他,出了事爷爷负责。你说这样教孩子怎么行?我工作不干了,钱也不挣了,回家自己带兄妹俩。我也不指望孩子怎样出人头地,将来好好做人,有一份稳定工作就行啦!

之前小七不吃饭的事,也是远妈告诉我的。她说:汪老师,小七这孩子太可怜。我打电话给她妈妈,她妈妈居然说随她,她在家吃饭也是那样。这哪是当妈妈说的话呀!我家丫头太小,只有下雨才送饭给小远,要不然我就多带一份给小七,家里饭菜总比食堂的口味好一点不?我知道老师您很忙,抽空也说说小七,不吃饭可不行呢,孩子正长身体啊!我也见过一些精致利己式的家长,对老师客气万分,但只要涉及自家孩子利益,不仅寸步不让,且分毫必争。比较之下,远妈虽然没什么文化,却真正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遇上这样的家长,是孩子的福气,是当老师的福分,因为那些个别难缠的家长消耗的不仅是老师本就可怜的精力,还容易对这份本来就不易的工作产生厌倦。远妈这样体谅、协助老师工作的,常常会温暖我们疲惫的心。

学校承办区“领读者大会”,台前幕后的事一摊接一摊,只好招募家长志愿者。远妈第一个报名,我问她小远妹妹怎么办,她说让邻居帮忙看一上午。还说电脑之类的活儿干不了,搬桌椅这类粗活没问题。那天很热,散场也晚,到中午十二点多家长志愿者很多跑走了,操场上还尽是桌椅,只有几个工人在忙活。远妈带着小远在大太阳下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往教室搬。我让他们先去食堂吃饭,她憨憨地说:不急,先把事情做完。后来我在家长群说这件事,她回复:没干什么,还赚了学校一顿饭。

我很希望家长之间多些正面影响,因此在班上、家长会、班级群各种场合感谢做得好的家长,还真是有些作用。更奇怪的事,每每我在教室里说到远妈时,小远这个小犟龟就会抬起头看着我,从来不在教室里笑的他慢慢多了一些笑意,也不再拒绝跟我交流,笼罩在他身上封闭的场域也渐渐打开,孩子整个精气神都起来了。原来,老师对家长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孩子对老师和学习的认知啊!看来,仅仅将家长当做教育的合作者是不够的,当他们的生命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教育效果是发散式辐射的。

也许,彼此看见不如悦纳差异

了解蓉之前,先接触的是蓉妈。新生登记,需要家长的身份证号码,她不记得,打电话告诉我时,18位数字总是说不清,每报一次的停顿都不一样,反复的点也不一样,越急还越语无伦次。让她四个数字一组按顺序慢慢说,才记完整。她女儿蓉学习吃力可想而知。蓉记不住生字,读课文慢得整个教室跟着停顿下来,可是每次都使出所用的力气恨不得整个身子都钻进书中的样子,又着实让人不忍。除了接受能力慢,这孩子其他都挺好的。小七没人陪她玩时,她过去牵她的手;图图翻图画书时,她站在旁边一个字一个字念给他听;每天进教室都会大声说:汪老师好!她的世界还没有建立复杂的概念,是一只憨厚的、简单的小蜗牛。蓉妈却是容易焦急的大蜗牛,急起来满脸通红,说话都结巴,满教室转。我总对她说:对蓉呢,基本的字要认得,基本的计算要会,将来才不至于两眼一抹黑的。她是慢一点,但是她没有赖着不走。我们不将她和其他小孩比,跟她过去比有一点进步就是一点进步。这样开导,蓉妈才不会大声在教室责怪蓉,蓉也不会吓得瞪直眼睛。

当老师的,常常被“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样的观点捆绑,尤其是完美主义者,遇上特殊儿童,更是苦不堪言。可是,生态是多样共存,人类社会同样如此,为什么60分就成为评价千姿百态的孩子的及格标准呢?蓉的38分比有些孩子的83分艰难得多呢!我们的确要相信岁月相信种子,但种子亦是千差万别的。谁也无法将一粒小草的种子培养成一棵大树,但小草可以成为最好的小草。为此,和孩子们分享这首诗——

做一个最好的你

作者:道格拉斯玛拉赫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上的高松,

那就当棵山谷里的小树吧,

但要当棵溪边最好的小树。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

那就当丛小灌木;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小灌木,

那就当一片小草地。

如果你不能是一只香獐,

那就当尾小鲈鱼,

但要当湖里最活泼的小鲈鱼。

我们不能全是船长,

必须有人也是水手。

这里有许多事让我们去做,

有大事,有小事,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身旁的事。

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

那就当一条小路,

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

那就当一颗星星。

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

而在做一个最好的你。

孩子们很喜欢,因为这首诗给每个孩子恰如其分的期待。当我们慢慢穿越、抖落教育的各种惯性、执念、单一时,成全的不仅是孩子,也卸下生命中太多不能承受之重,会多点成就感。而一个快乐的人,会教会孩子最重要的事——幸福的能力。蓉很快乐,暂时没有因为学习问题受到歧视对学校产生畏惧。每天看着她慢慢努力的样子,对大家也是一种滋养。

对教育,大家都是昨夜西风凋碧树,几上危楼,望断天涯路。而我支教一年,蓦然回首,却发现她就在灯火阑珊处。教育,理念与制度要与时俱进,课程建设和学习方法探究永无止境,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要相得益彰等,都是对的,都是不能停步的,但这些都是手段,都是途径,教育首先和最终的事——是对生命的看见、懂得、成全,无论我的,你的,还是他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首先和最终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