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过年聚会去死吧

TVB以前有部《花好月圆》,里面两家人为在谁家过中秋十五谁家过中秋十六搞得血雨腥风。一听说自家过十六,就跟天塌了一样,一把年纪的老头双目含泪,凄凄惨惨戚戚,说话都带颤音,谁看了心里都不好受。

可这不纯粹搞事吗?


让过年聚会去死吧_第1张图片

十五也好,十六也罢,真是只想要一家人整整齐齐吃顿饭,关这日子什么事儿?不见得十五的山珍海味十六就变得难以下咽,一家人在一起开心什么时候在一起都开心,凑不到一块的九星联珠一样笑不出来。


大陆好像不太看重中秋,但是春节是非同小可的存在。

但凡年关将至,煽情文章便会呈铺天盖地之势,主题就一个:我的儿子女儿媳妇女婿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哦,你家的长辈等你回来吃团年饭啦。舆论推波助澜,描绘出没有小辈陪伴的老人是多么可怜,一辈子混不上顿团年饭这辈子就白活了!

然后轮到和和睦睦了一年的小两口被挑逗或者挑拨得为去谁家过年争得不可开交,各种上纲上线,脑补自家爹妈的凄惨状况和自己是结婚的受害者。

神烦这个调调。


我不喜欢过节,尤其是不喜欢过节聚会。

一群人坐一块,东家长西家短一下,谈些言不及义的口水话,或者根本轮不到你说话,纯粹就是浪费时间。

如果气氛好,也不过是凑合又过一天;如果气氛不好,就是折磨人。

不见得家家都是幸福美满,更多的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天伦之乐,乐不起来就剩粉饰太平,尴尬、难过、厌烦。

我一直不知道这些节日聚会的意义在哪里,参与的人分明不见得是享受,却不但自己积极参与,还情感敲诈下一代,下下一代。

千里奔袭,夫妻反目,耗时耗钱耗精力,就为了这么一件并不见得愉快的事?

好好一个难得的假日,就不能休息休息,做点自己平时想做但没时间做的事?


为什么二者不能合一,节日聚会这种事不能成为小辈们想做的事呢?

一个原因,是长辈在孩子童年的时候,没有把他培育成一个“特别喜欢家族聚会”的人。

另一个原因,则是长辈没有在孩子长大后,把自己变成一个孩子们乐于交往的人。


有些问题很诛心,比如你是个异性会不会爱上你自己,愿不愿意和你自己结婚?

还有,如果你的长辈不是你的长辈,你愿不愿意和他相处,能不能和他成为朋友?

我觉得后者在中国的肯定回答不会太多。

既然如此,家族聚会就变成了要和不愿意相处的人相处,谁能爱干这事?

我们很爱父母,但爱并不等于喜欢,不等于欣赏,不等于性格相投、三观相似。这一点换成男女之情,大家都知道相爱简单相处太难,但是换成父母子女,好像一个爱字就能抹平一切。

事实上是抹不平的,外界或者自我强压下去,只会让情绪发酵。而根深蒂固的五千年孝顺文化,又让人不敢面对这一心态。

越积越深,越来越累。

那些为了回哪家过年而吵架的小夫妻,有没有一点借这种牺牲夫妻感情来献祭,抚慰内心愧疚的潜意识?


为什么相处不算愉快,长辈还是对这种聚会孜孜以求?

在这段上与下的关系里,在中国的传统氛围下,长辈是绝对的获利者。

在家庭的关系中,长辈处于顶尖位置;不需要实力,不需要德望,不需要人缘,他就可以凭借血缘天然成为权威。

这种感觉多好,在其他地方哪有那么好的事儿啊?

没当过主角的人想尝尝味道,当惯了主角的更是习惯了。但是年纪大了,也就剩这个舞台了。

反正话都是我在讲咯。


相反,对于参加聚会的小辈,要接受各种盘问,成为攀比的对象,混得不好的被瞧不起,混得好的还有人尤其想要敲打几下,以证明我走过的桥多过你走的路,别跟我装大尾巴狼!

哦,你说那些闲话是关心?

朋友间还要讲究个有效的关心呢,不切实际的关怀究竟是真正的关心,还是他们自我满足的一种方式?

如果我说不想结婚你非要勉强,如果我说我想丁克你非要劝诫,如果我说什么你都不理只是一味表达你想要表达的,我只能认为你并不尊重我。

一个不被尊重的环境,谁开心得起来?

何况要是真的关心,一年也不会只这个点问几句吧?

要不试试说点真正的问题,看有几人能理,有几人能解,有几人能理解?



另外,有些长辈是没有个人生活的。

没有什么亲密朋友,没有什么特别爱好,平时接触不了什么人,连娱乐活动都不多,一心一意只能寄托在小辈身上。

把情感寄托在他人身上是可悲且可耻的。

但这种话不能说出来,说出来就会有很多人语重心长地责备你不懂事,不理解老人的心。

还有和“等你有孩子你就知道了”逻辑一样强大的“等你老了你就知道了”。

想想,再认真想想,我还是觉得我不会,老了也不会。

我的生命有太多东西值得我去追寻,不需要也不愿意把所有的情绪放在一顿饭上。

如果妻子做了晚饭不吃在饭桌边痴痴等待丈夫半夜归来会被社会指责妻子精神不独立,换成父母等孩子就那么多人批判孩子不孝顺?

一个人老了,并不代表他就有天然要人顺从的权利。老了就图一顿饭,老了就图孩子能成家,老了就图看孙子孙女一眼……这老了要是希望能看见孩子铺几亿现金在上面打滚,我是去偷还是去抢啊?

尊老不应该体现在这上面。


当然,有些老人活成了这个样子有历史原因,是已经无力更改的现状,不能一概责备他们自己。

那就承认亲情是一种需要吧?

不。

在中国,老年人的亲情需要不是一种索求,而是一种恩赐。小辈的陪伴不是一种付出,而成为一种得到——有人帮你烧饭,有人帮你做家务,有人关心你的生活……但是没人问小辈到底需要不需要,喜欢不喜欢。

被强迫接受你不喜欢的东西,不感恩戴德就是不知好歹,谁会觉得舒服?

你的牺牲不是牺牲,你的付出不是付出,你整个被否认掉了,你会开心吗?


那孝顺呢?

孝顺于我来说,大概是一种契约关系。

生育养育之恩,未敢有忘(这里就不提父母无恩论了)。所以我愿意在长辈年老的时候,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跟上时代发展,病榻照顾,养老送终。

因为爱的存在,这些行为会比法律约束更坚固,更细腻。

但是精神生活这一点,一个人终究只能靠自己。活得开不开心,都是自己决定的。

如果刻意把自己活得很惨,满足自己的病态心里需求,只会让别人活得很累,而自觉不自觉地逐渐疏远。

父母子女最好的关系,一如朋友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有事拔刀相助,无事各自安好,投缘就多聚聚,不然就保持距离。

这样关于春节以及其他的矛盾,大概会少很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过年聚会去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