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CEO】12周课程感受

积累是个人成长中最关键的环节

高效等同于快和多么?

错误范例:追求单次收益高,如果每次收益比较低,通过数量来增加质量上的不足。

收益的半衰期越长,越容易积累。

想到蔡礼旭老师在《细讲弟子规》中提到,孩子教育是“追求分数”还是“教他学会做人做事”。分数带来的收益主要体现在小、中、大学阶段。而会做人会做事的收益是一辈子的。这样一比较,分数和品德孰轻孰重,马上就清晰了。半衰期较长的品德,相比分数是不是更容易积累呢?我目前的体会是要容易一点,因为当我从发现他的优点和进步去看待孩子时,做起来其实很轻松,他的每一个言行举止中我都可以找到积极面,再回想他之前遇到类似事情的表现,就能发现有进步的地方。当我毫不吝啬的把这些看法和观点告诉孩子,他的言行就在往我说的那个方面去发展,他确实上课坐得住的时间变长了,也更懂得关心家人了,有了观察思考的意识。

打破无效积累循环的五大招

1.走出心里舒适区,承受压力

孩子幼儿园大班的一年我真正投入心力去与他相处的时间非常少,除了帮他借书还书、放中英文经典给他磨耳朵外,真正的心灵交流互动很少,总觉得孩子认字了我的教育成绩已经不错了,就心安理得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知道还要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有自理能力、有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些都是我自己欠缺的地方,因为自己都做不好,所以选择了逃避。

孩子进入小学,之前的问题再也逃不开,所以陷入焦虑和无措。避无可避只有面对,当意识到自己在这些问题上的无能为力,开始向导师、同修求助,过程很煎熬很痛苦,但认知改变后生活的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这就是从舒适区进入恐慌区,然后进入中间学习区的体验吧。

2.拒绝自动思考细节

我的理解就是对经常做自认为已经很熟练的事情,找到可以提高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精进,要带着“还有哪里可以做的更好”的眼光审视自己。由此想到《了凡四训》中袁黄每日反省自己做了几件善事、几件恶事,善恶相抵后可以看到自己今天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3.放下小利求远见

绝大多数的刻意训练都意味着短期能力的下降。由此想到和孩子读经方法的改变。过去的做法是按教材的分段,每天读3遍直到熟读到可以背诵,再进行下一段。这样做的目标是为了让孩子记住,但是却忽略了背后最重要的学习兴趣、专注力。孩子纯粹抱着完成任务的心理被动的读,甚至到了一拿起经书就打哈欠的程度。把学习经典的目的调整为”用心“后,我吃惊的发现,15个字读过10遍后孩子居然不记得!真是有口无心的在读,之前能背诵也完全是因为磨的次数够多,纯粹靠听会的而已。所以字数减少到10字以内,每天只读10遍,并严肃的告诉他,读经的目的是为了记住,10个字读10遍记不住只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没用心。用了3周的的新方法,有次意外发现读20多个字也能记住了。德老师的亲身经历是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几个月后记忆的字数会越来越多。

4.轻松简单多重复

这一点目前的体会就是要轻松简单,当把"会背”这个要求拿掉,孩子的压力就小,每次只读10个字用的时间短,结果也很容易看到。

5.目标清晰有反馈

目前明确了目的和长期目标,孩子品德培养的短期目标,我还不知道该怎么确定。但为了配合他的成长,我需要达到的目标是比较明确的,每天记录孩子的善行,并看到他的进步,把事件在wiz上做记录。经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发现自己对孩子的敏感度提高了,看孩子的眼光中挑剔的成分少了,能试着从积极面去看待失败和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自己的CEO】12周课程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