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投资者》读书笔记4

昨日股市大跌,晚间央行降准,闲来无事看了看各路“股神”、“大V”的言论,大概率判断是高开低走,让投资者逢高减持或是持币观望。今天的走势啪啪啪打脸啊~当然,不是说大V预测不准,而是大V就不该去预测。预测降准后股市次日走势,如同去预测早上在上班路上看到个兰博基尼后中午食堂会做什么饭一样荒谬。

《聪明的投资者》读书笔记4

昨日股市大跌,晚间央行降准,闲来无事看了看各路“股神”、“大V”的言论,大概率判断是高开低走,让投资者逢高减持或是持币观望。今天的走势啪啪啪打脸啊~当然,不是说大V预测不准,而是大V就不该去预测。预测降准后股市次日走势,如同去预测早上在上班路上看到个兰博基尼后中午食堂会做什么饭一样荒谬。
PD:昨日没详细摘抄第3章一个世纪的股市历史,其中提到的很多史实还是让人玩味的,道指在1962年中6个月内下跌27%,成长股中的龙头IBM从年初的607美元跌到了6月时的300美元,热门股的小型企业股票跌幅达90%以上,此时市场对后市的预测喜忧参半、倾向怀疑,而这时是近些年的最低点。随后股市一路上扬,到1970年的995点连续上涨了100%,但紧接着年底下跌到了632点,与1962年的下挫毫无区别,当时的热门股再次崩盘,下跌幅度达到90%。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开篇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探讨特定论题本身所包含的数量精确性是训练有素的头脑的一个基本特征。不能要求数学家接受模棱两可的结论,正如不能要求雄辩家进行严格的论述一样。”金融分析的工作,处于数学家和雄辩家之间。
​四、防御型投资者的投资组合策略
如果你不能承受风险,就应当满足于较低的投资回报——这是一个由来已久且听起来十分合理的原则。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投资者能够指望的回报,在一定程度上是和承担的风险成正比。对此我们不敢苟同,投资者的目标收益率,更多地是由他们乐于且能够为其投资付出的智慧所决定的:图省事且注意安全的消极投资者理应得到最低的回报;而精明且富有经验的投资者,由于他们付出了智慧和技能,理应得到更大的回报。
(PD:收益与风险成正比是每个人都知道的“铁律”,但其实深入思考并无太大道理。以前给身边朋友普及理财知识或讲述P2P多少收益率是合理这类话题时,经常会举个例子。)
(一)债券与股票配置的基本问题
此前已经用最简洁的语言说明了防御型投资者的投资组合策略,应当将其资金分散投资于高等级的债券和高等级的普通股。投入股票的资金应该在25%—75%之间,债券资金则与之相对应,这里的含义是两种投资手段的标准分配比例应该是各占一半。当增加股票比例时,理由应是持续的熊市导致了低廉交易价格的出现;而当投资者认为市场价格已经上涨到了危险的高度时,则应将股票投资减至50%以下。
这种规范的原则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这与过度看涨牛市或过度看跌熊市这一人类本性相抵触,要一个普通股票投资者在市场上涨到某种程度时减仓,或在市场持续下跌后增仓,这似乎是与大多数人相反操作。
我们对普通投资者提出对半开的投资规则:投资者在实际操作中,保持对债券和股票的均等投资。比方说,如果股价上涨使股票占总资产比例到了55%,应准备卖出十分之一的股票并将该资金投入债券中,以恢复两者均衡。反之,如果持股比例仅为资金的45%,则应拿出十分之一的债券转为股票投资。
对半开的资金分配法则对防御型投资者非常有实际意义,耶鲁大学基金曾一直遵循此类似法则,将股票投资比例控制在35%以内。这种方法非常简单,操作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使投资者感到自己是在对市场变化做出某种反应,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投资者在市场日益走高甚至危险时仍不断加大自己的股票投资。
这种对半开的资金分配法则无疑是一种最简单的万能装置,尽管它不一定取得最优的结果,但真正保守型的投资者,将对对自己一半资金在牛市的收益感到知足,在深陷熊市时,他们也会从自己相对较好的境况中获得安慰。这种策略并不复杂,难点在于,接受它并坚持下去,而不在乎其结果可能会证明这种策略过于保守。
(PD:在第一篇读书笔记中,我就用这种对半分的投资方法验证了如果自2011年用这种方法复合年化收益率为7.43%,略高于全部资金投入股市的收益率5%,这个数字虽然感觉差别不大,但这是简单的复合年化收益率计算,如果真正考虑用债券资金的收益进行复利计算,数字要比这要高。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前面。在雪球上有个ID是“飞泥翱空”的人对这种55投资方法做了非常详尽的论述,有兴趣的也可以找来看看。)
(二)债券的构成
在原文中,作者分类探讨了各种含税债券与免税债券,与国内情况不一致,因此不在此赘述。
但有句话值得摘录:华尔街总是存在一些传统的做法和习俗,而无视在新条件下需要的新观点,随着每次新的乐观和悲观情绪的潮起潮落,我们会忘记历史并抛弃一些久经考验的原则,但往往会顽固地坚持自己的偏见,并对此深信不疑。
五、防御型投资者与普通股
(一)普通股的优点
首先,股票很大程度上使投资者可以免受通货膨胀的损失,而债券却完全不能提供这种保护;其次,可以为投资者提供较高的多年平均回报,这不仅来自于高于优质债券利息的平均红利,也来自因为分配利润再投资而产生的市场价值上扬的长期趋势。
(二)普通股的投资规则
对于防御型投资者而言,我们给出四项可遵循的规则:

  1. 适当但不要过分的分散化,持股数量应限制在最少10只、最多30支不同的股票之间;
  2. 挑选的每一家公司应该是大型的、知名的,在财务上是稳健的(下文有解释);
  3. 每家公司都应具有长期连续支付股息的历史;
  4. 投资者应将其买入股票的价格限制在一定的市盈率范围内,参照每股利润取过去七年的平均数,市盈率应控制在25倍以内;如果是过去12个月利润,应控制在20倍以内。
    (三)成长股与防御性投资者
    成长股是指那些在过去每股利润增长显著超过所有股票的平均水平,并且预计未来仍将如此持续下去的股票。相对当期利润,成长股的股价一直很高;相对过去某一时期的利润而言,其市盈率更高。因此成长股投资方面带来很大的投机成分,使得这种投资的操作很难成功。
    I B M一直是成长股的龙头,为多年前买进并持有的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但是,在1961到1962年的六个月下跌中,股价折损一半;1969到1970年间,也下跌了同样幅度。而其他成长股在逆境中总是更糟,德州仪器是个可以佐证的例子:在六年间,从5美元涨到256美元,期间没有支付股息,每股利润从40美分上涨到3.91美元。(注意:股价上涨幅度相当于利润上涨幅度的5倍,这是此类热门股的一般特征)但两年后,利润下降了50%,股价则这下跌了80%,跌到49美元。
    对于防御性投资而言,成长股的不确定性过高、风险过大,因此我们认为那些不怎么热门,因此利润乘数较为合理的大型公司,反而是大多数投资者更合适的选择。
    (四)美元成本法
    美元成本法是让投资者每个月投入同样数额的资金买入一只或多只股票,这种程式化投资法在历史经验中效果相当令人满意,特别在有效防止投资者在错误时间内大量买入股票方面。
    曾经有学者从1929年到1952年,用该方法检验买入股票的实际效果,仅仅在第23个购买期内,不包括股息情况下当期平均利润就到达了21.5%,因此学术界一直认为“无论证券价格出现这样的波动,这种投资方法都能使人满怀信心的取得最终成功;迄今为止,尚未有任何可与美元成本平均法相媲美的投资法问世。”
    (五)大型的、知名的、财务稳健的公司
    前文,推荐投资者购买“大型的、知名的、财务稳健的”公司股票。对工业企业来说,普通股帐面价值必须不低于其总资本的一半,对公用事业公司来说这个界限是不低于30%。我们把大型可以定义为行业内的主要公司,业务规模应在所在行业的前三分之一。
    当然这种随意性的标准定义是愚蠢的,只是提出参考,只要不违背这些公认的含义,投资者为自己设定的任何投资标准都是可以接受的。
    (六)关于“风险”的说明
    一般来说,优质债券的风险要小于优质的优先股,优质的优先股风险要小于优质的普通股。但由此有的人会引申出普通股是不安全的,我们要指出的是,在证券投资领域“风险”和“安全性”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如果债券到期不能支付本金和利息,那这确实不安全的;如果证券持有人可能不得不在价格大大低于买价时抛售该证券,这说明证券是有风险的。
    不过,人们常常会把风险的概念扩展到所持有的证券可能会出现下跌的情况,即使这种下跌只是周期性的和暂时性的、而且他无需在此时卖出。我们认为普通股的波动并非真正的风险,判断一项普通经营业务风险时,要看其亏损的可能性有多大,而不是看其所有者被迫出售有时的情况会怎样。
    我们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就真正的投资者而言,但是市场下跌并不会导致他的亏损,因为市场可能出现下跌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他面临着实际的亏损风险。如果以合理的投资年限来衡量,一组精心挑选的股票投资组合能够为我们提供满意的整体回报,那这一组合就是安全的,即使在此期间市场价值出现波动,但投资者有可能不会在成本价之下卖出股票。假如我们仅仅把风险这一概念用于价值的损失,那么这种混淆就可以避免,而大多数证券从业者认为的风险仅仅是市场的波动。
    (PD:这段对风险的描述非常精当,对大多数散户来说,追涨杀跌是日常便饭,所以只要股价上下浮动3个点这就是了不得的事情了,更何况总有人天天期望打板,这类人不属于本书所描述的投资者,更不用参照防御型投资者的投资方法了。不过作者对风险的定义,简单说,不是股价的波动,而是资产面临实际损失的可能。对追涨杀跌、天天分析K线的同志,可以算一下自己的资产,年化收益率能到7%吗?如果没到,考虑一下拿一半资金购买固定收益的产品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聪明的投资者》读书笔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