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的将电影分为两类。一类是全程看点无数,其中包括演员的演技如何,好演员往往能将观众带入戏中;故事的主线是否合理并且曲折动人。甚至于透过故事的本质,观众心里萌生出怎样的哈姆雷特。另一种则是全程尿点,也就是大众口里的烂片。
而冯小刚导演的片子无疑属于第一种。但老实说,他的片子我看过的屈指可数,但他的作品总能打动我。在这个商业片泛滥的电影圈子里,情怀再难寻觅。所以不管他的电影我是不是能全都看懂,都愿意去凑个热闹,为喜欢的导演献一份票房。
书的原著严歌苓和导演都是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文工团走出来的人物,所以对于冯小刚导演来说,这是一部对于自己亲身经历的怀旧之作,也是他以这种艺术的方式向一个渐行渐远的时代的致敬之作。而作为一个90后的我没有从那个年代走过来,自然不会有感同身受,但着实被历史的情怀所打动。写到这里,也就能理解为什么爷爷多年来只对抗战片情有独钟。
随便写写我看见的一些电影表象以及感触。第一次写影评,文笔实在是生硬。
那就先从电影名字说起吧。“芳”指的是美好的气味,“华”是说缤纷的色彩和年华。起初看到电影名字就猜想,这大概又要讲述一代人的青葱岁月吧。
电影的一开场就出来了老式字体并且以鲜红的颜色展现给观众,惟一一次出现这种画面,还是去年《大话西游》重映,让我真切的感受到老电影的气息。似乎导演要告诉观众“这都是台前幕后最真实的英雄。”
然后出现在观众眼中的是一群军队文工团的妙龄少女,曼妙的舞姿和充满青春气息的脸庞,一个个气质非凡面容娇好。都在提醒坐在电影院的我本场电影的剧名。而就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历史背景下,他们各自经历着不同的爱情萌发和充满变数的人生命运。
先说男主刘峰吧。军队里的“活雷锋”,也是那个时代里雷锋的缩影。一个集智慧和善良于一身的青年才俊。修得了机械表,做得了沙发,就连猪圈里跑了猪都被叫去帮忙;最难得的是他得到领导的器重,获得了珍贵的出国机会,但他却将这个机会让给了更需要他的人。最后却落了个在战场被炸去右臂靠在轮胎旁,眼神绝望一心求死的结局。我想,如果他当时真的出了国,他后续的人生必将截然相反。
林丁丁,蛇蝎美人。放在现在的社会来说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拜金女。被刘峰告白后,面对一片真诚的心意,怕被误了名声,于是转脸告发刘峰“触摸”。而男主由此受到处分后被调到前线,此为故事的第一个转折点。
女一号何小萍,贯穿着全篇的线索,而她的感情线也最为饱满。右派的女儿,生下来就受到鄙视和欺负。正如影片里萧穗子说的那样“一个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因为她是唯一一个在刘峰被遣送走跟他告别的人,而文工团其他曾被刘峰帮助过的所有人都不见身影。我想,小萍在被公然嘲笑的时候,只有刘峰愿意站出来维持正义。也许正是和他跳舞的那一刻,才芳心暗许的吧,甚至更早。
关于女主,最能打动我的,就是她在高原慰问时获得演b角的好机会,她却装病屡次拒绝。其中萧穗子的独白大致是这样说的“自从刘峰走后,她就对我们这个团体失去了信心和希望,恨我们所有人。”
何小萍的个性被塑造的再鲜明不过了,她善良自卑,爱憎分明,有原则也很倔强。在他的“闹情绪”的诡计被识破后,也落得与刘峰同样的下场,于是这两个人在一线又相遇了。
过于有原则;感官过于敏锐;过于善良。正所谓物极必反,一个品格过于强烈的人,可能会在种种条件下被成就。但也可能不被人理解乃至厌恶,被毁灭也是一刹那的事情。而电影中两个主人公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不会向干部子弟一样,轻而易举地获取爱情金钱,和一片光明的前途。
萧穗子的爱情也是一样,她为干部子弟陈灿放弃了自己的糖,放弃了妈妈买的项链,忘乎所已的喜欢着他,也抵不过郝书文笑着对他说的那句”我们门当户对”。于是只能把偷偷塞进陈灿书包里告白的纸条再取出撕碎。
片中一个细节,或者最令人细思极恐的细节,当穗子、刘峰、郝淑文坐在书店的一段。刘峰去写收据,郝淑文拿着林丁丁变胖的照片调侃“拿着假手都不愿意摸”的情节。其实没有人相信过林峰,除了何小萍,没有人觉得文工团亏欠了刘峰。
这是个充满着悲惨英雄主义色彩的时代。前一个镜头还是蝴蝶在战场上飞舞,似乎毫无战争的苗头,下一秒就是一幅幅身躯被枪弹炸的血肉模糊支离破碎。石林峰不过是个十六岁的孩子,一个在今天这个时代被爸妈宠在怀里衣食无忧追求名牌,却已经再战争里面目全非,临死前只想知道果丹皮是什么味道的孩子,想知道照料自己的护士长什么样的孩子。
突然想起今天夏天上映的一部纪录片电影《二十二》,毫无商业的投资与宣传,讲述了抗日战中之后幸存至今的慰安妇,她们的青春是不堪回首的,她们本身也都是战争年代的牺牲品。衰老的身躯和老人回首往事是的绝望和悲痛到内心最深处的眼泪,让人眼泪直流。但知道她们的人微乎其微,但总会有人对明星八卦门儿清。
电影中任何一个情节和细节都是可圈可点的,尚且就写到这里吧。
《芳华》让我们看见了时代的变迁,人物波折的命运,段段情节映射出的思想似乎已经很直观了,但又始终没有给我们明确的情绪和感受。但这就是好电影的魅力吧,它将会超越观众的身份和年龄甚至时代,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同身受。
文工团聚集一代人的芳华模样,背后既有美好,更多的也是丑陋。但历史的巨轮行驶至今,都有共性。这让我想起郭敬明一部备受争议的电影《小时代》中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每个时代,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