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十六分之一

一、

早晨七点半的闹钟终究还是准时响起了,哪怕自己是在凌晨一点时才朦胧入睡。尝试了几次都没有关掉闹钟,这让我一下子烦躁起来。匆忙穿衣洗漱,赶往教室,路上顺手买了牛奶当做早饭。然后在后排找个舒适的位置坐下,开始专注于手机屏幕。

上完两节近代史课大概需要耗费我数十兆流量以及百分之二十五的电量,换来的是炉石传说天梯排位的一个等级。被欢悦的下课铃声逐出教室以后,我回到宿舍,开始在守望先锋的世界里挑战自己的手速,以及对来自队友的咒骂的承受能力。

中午戴着耳机听着 trap 入睡,醒来时发现手机上的提醒写着有个会议在十分钟前已经开始了。没过多久我就发现在北京的寒风中赶路绝非愉快的体验。

开完会已临近上课。而当时的我绝不会意识到这是上大学以来第一次被任课老师放鸽子。自然而然地,在那等待老师的 120 分钟里,我又安静平和地坐在教室里浪费时间。

二、

我很自负。我以为自己和大多数人都不一样:我有明确的目标,我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我有足够的阅读量,我有执行计划的毅力。这些关于自身的想法也并不全都是错的,我的人生中确实曾经多次出现闪光的时段:废寝忘食地读书与学习、沉浸在深刻的思考中、明确地按照计划实现目标……但这些从未成为常态。事实是,我常常会期待着这些宝贵的品质出现在自己身上,然后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理想状态下的我,睿智、勤奋、敏锐;这样的形象总能让我在一瞬间变得充满斗志,却无法维持下去。正如今天看到的一句话让我哽咽:

有时候仰望自己金光闪闪的未来,有时候却惊惧自己将一事无成。

客观地说,我确实有着明确的目标,但这并非过人之处。我总是下意识地把自己划为人群中的少数派,试图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形象,强行赋予自己理性、智慧等「别人不具备的」品质。哪怕自己明明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沉迷游戏、虚度光阴,我也要在心里解释一番:「他们是堕落而不自知的,而我清楚地知道自己这样做是错的。」

事实上大家都一样。大多数人都有目标乃至野心,都有过一时的奋进和努力,都曾经在浪费时间之后对自己的堕落感到懊悔,却终究没能改变现状。我以前想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无法好好利用大学的宝贵时间去做真正该做的事,直到我自己也成为这种人。我更想不明白了。

三、

走出高数考场的那一刻,我默默对自己说:「从今以后要努力学习」。却突然觉得这句话再耳熟不过。我想起来了。是在同学发的动态里、在某次考砸之后写的日记里、在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之后我的嘴里。这种话已经在各种人的口中重复了一遍又一遍,还将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下去。

反思了多次以后,我突然悲观起来:也许毅力真的是一种天赋,它和智商一样,把人和人区分开来。这也许只是我为自己的懒惰找的借口,又或者这就是真相?得出答案的唯一方法就是尝试培养毅力,而这本身又需要毅力。由此看来,我的结论真的有几分道理。

原来思考也是有坏处的。至少对我来说,思考往往导致悲观与虚无。思考有助于认清事物的本质,而很多事情的本质都是悲剧的、没有意义的,此时思考反而成了生活的阻碍。

原来鸡汤也是有好处的。它的好处就在于简单。当一个人陷入自我怀疑的时候,最简单的东西才能够支撑着他走出绝境。人们反对鸡汤的原因是它容易使人盲目,它具有强烈的煽动性却没有实质的内容,更经不起推敲;而人们有时也需要它的这种盲目性,不去思考它的可行性、合理性,只要单纯地去相信就不会深陷泥淖而无法前行。那些夸张的高考口号总是被人们批评,因为任何人通过理性的分析就能看出其中的狭隘与偏激,但我当时若是能够催眠自己去接受那些口号,也许就不会在高考前的几十天里活得如同一潭死水。

关于自我管理的方法论已经够多了,我不想无意义地重复。「听过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收集再多的方法也管理不好我自己。我始终不知道如何在意志动摇的那一刻让自己坚定地选择正确的一方。但是我能做的就是不断暗示自己,不断地在心里重复那些经不起推敲的鸡汤式口号,从而达到自我催眠的效果。

四、

大学四年,现在过了十六分之一。我时常感到时间的紧促,我还害怕将来我对时间流失变得麻木。我害怕四年之后自己一事无成。这样看来,我又不是一个完全的悲观主义者,至少我承认大学是有意义的,人生是需要奋斗的。我还有自己喜欢的人和事。也许这些就够了。

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能过好这四年,但是至少,可以从安静地写完这篇文章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学的十六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