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碎语||漫读摘记《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1

文/书山花开

(10)读《与朱元思书》议论后的最后两句,有画蛇添足之感,因为感慨也有了,主题情感也表达了,还再接着上面的写景,添上个把句子,又有什么意义呢?对此,《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有具体的解释。

“但是作者还没有满足,又来了一个句组: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这不是多余的吗?但这是表现作者对激发自己情致的高峰体验以后,并没有向理性升华,因而也没有转移对于自然景观的迷恋,仍然一如既往地沉醉在美好多变的景色之中。对于文章来说,这是结束感,但是对于欣赏(包括作者和读者)来说,这是欣赏的持续。于结束处,不是戛然而止,而是结束感和持续构成一种张力,是这最后几句的妙处。”(p306)

站在作者的立场体会其沉入山水之深,有着欲罢不能之感,符合人物心理,突出作者对自然的陶醉和迷恋,这样的分析令人信服,读了这样的解释,就有可能解心中之惑,赏叹作者的用笔之妙,而不是责之以累赘,嗤之以鼻了。

(11)陶渊明的《饮酒》用字平淡,似乎都不用力,但背后其实大有深意,只是一时无从着手罢了。《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对此也有解读,他通过字词的比较,找到内在的联系,从而去体会作者用词之妙,挖掘出其中的神韵,体会陶诗的风格,以及其风格美的原因。

A.“庐”与“车马”。

读这首诗,比较容易忽略的是,几个关键词语之间都有着相互照应的关系,形成一种有机的,却是潜在的隐性的联系。如“庐”,一般的注解就是住宅。如果满足于这样的解释就不太懂得诗了。这个字的本义是,乡村一户人家所占的房地,因此引申为村房或陋屋,往往和茅草屋联系在一起。而车马,是很有钱、地位很高的人家才有的。因此这个“庐”和“车马”,是对立的。这里潜在的意味,不是一般的把房子建筑在闹市,而且还有一层意思:住所很简陋。但是,不管多么华贵的车马,就是没有感觉,因为我的心离的很远。“心远”不是人远,事实上,诗里显示的是,人是很近的(就是同样的“人境”)。正是由于人近,才显出心远的反衬效果,构成了一种悠然,飘然,超然的境界。

“庐”与“车马”的对比很明显,有意识隔绝了“车马”意味着是一种人生的选择。由此,即便是人近,更见得“心远”了。

B.“见”与“望”。

“悠然见南山”的“见”,在《文选》《艺文类聚》本中曾作“望”。“望南山”和“见南山”一字之差,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反差?因为“见”是无意的,彼此之间,本自无心,不期而遇,它暗示诗人悠然、怡然的自由心态。“望”就差一点了,因为其中蕴含了主体有意寻觅的动机。陶诗的特点是随意自如,有了动机目的,就不潇洒,不自由了。p40  

“见”与“望”,前者是无意识的,不经意而见到的,后者则处于一定的距离,有意识而关注。根据陶渊明该诗整体的情志,明显的,前者更为确切。

C.“篱”与“庐”。

要注意的还有两个意象,一个是“篱”,一个是“菊”。“篱”和“庐”相呼应,简陋的居所和朴素的环境,是统一的,和谐的,但是朴素中有美,这就是菊花。这个意象,有着超越字面的内涵,那就是清高。这种清高,没有自我感觉,没有自我炫耀的意味,而是悠然,淡然,怡然,自然的存在。陶诗开拓的是简朴之美。越是简朴,越是高雅;相反的,越是华彩,越是热烈,就越是低俗。在这里,越是无意,越是自由,也就越淡泊;而越是有意,感情就有可能强烈、华彩,就可能陷入俗套。

关注“菊”背后的文化意味,再考虑到与“庐”的关系,二者的切近性明显。由此思考陶诗的风格,在朴素的背后有着隽永之美。

D.朴素之美及其原因。

朴素,本身并不一定是美的。从字面上孤立起来看,是很平淡的。但是平淡之所以能够转化为深沉,主要靠的是整体结构,各关键词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关联和照应,字里行间,默默地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构成一种有机的情感和景物的“场”。p41  

这是对读解全诗的小结。强调的是文字与文字之间,互相补充与渗透,构成一个有机的“场”。其实,诗如其人,构成风格的,不仅仅是文字,主要的还是文字背后的人以及其生活方式与德道修养。(20181111)

你可能感兴趣的:(漫读碎语||漫读摘记《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