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继续精进(2)

今天继续阅读《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对于喜欢方法论的人来说,这本书是本好书,对于在寻找个人精进方向的人来说,依然是本好书。

阅读笔记二:

今天看到了28%,刚好看完第二章“寻找心中的‘巴拿马’ 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这部分是说人做选择时应该如何择优。

记录点
  • 对抗满意原则,了解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我们在做选择时,很多时候都会在找到一个还算满意的答案时,就放弃继续寻找最优解,直接“交卷”了。在考试时,大家都不会采用这种方式来答题,但为什么在生活中生命中做选择时,会采用“满意原则”呢。其实这就是人性中的偷懒因素。
    如何作出比好更好的选择,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么。很多人为什么会辞职创业或者做一名斜杠青年,收入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在现公司现岗位个人的抱负和才能无法得到展现,与其虚度光阴蝇营狗苟,不如抛弃预设的轨道,投入更为缤纷的赛道。但这也不代表一定会成功,因为赛道也是有多条的,要识别哪条道路成功率高,需要用“精细化思考”来剖析,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为了获得它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给每个因素打分,最后将所有选项和分数排列好,最高分的就是目前最优,这就是作者介绍的方法,也是之前我学习到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还有一种就是凭直觉,某些情况下,凭直觉成功率是最高的,如谈感情。

  • 在现有格局基础上再上一步
    在我们做选择的时候,有个大前提是需要确认的,就是我们的目标。如何确定一个够得着的最高目标,作者认为可以从四个层次的格局进行思考。从目标,眼界,信念三个维度,可以分为零度格局(看不见)、一度格局:逐利者(看自己)、二度格局:理念人(看天地)、三度格局:至善之人(看众生)。说得有点玄,简单来说就是不断扩大自己的能力边界,从无到有,从惠及个人到普渡众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是这个道理。一句话就是,比你想的,更进一步。
    如果我们还是不知道改树立什么目标,那问问自己最近一周有意义的事,这往往反映了个人内心的追求。但要注意,这个答案不能是纯粹玩游戏(职业的例外),具体原因参照昨天“时间”中说到的“短半衰期事件”。

  • 选择少时,摆脱偏见假设,寻找可选项
    我们在陷入人生低谷或难关时,总会说”我没有选择啊“,但真的没有选择了吗。作者在书中总结了四种我们经常会陷入的隐含假设:赛道假设,低关联假设,僵固型心智,零和博弈。正是因为我们常常陷入这种思维误区,以致无法看到“可能选项”。
    作者既然发掘了问题,同时也开出了“药方”,就是三种思维框架:目标悬置,能力嫁接,特性改造。对很多人来说,将个人爱好改造成一个能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从而实现个人到天地,到众生的改变。

  • 选择多时,要敢于打破预设轨道
    说到打破预设轨道,我就想到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人沈南鹏。沈南鹏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学习,在学习过程,他发现了自己跟同学在数学天赋上差距。这对于一个从小立志成为数学家的人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打击过后,沈南鹏进行个人剖析后,报考了耶鲁大学的商学院(这也是“能力嫁接”的范例),毕业后进入花旗银行,进入商业社会,也就有了后来的携程和如家。
    我们坚信的事情,不一定是唯一的道路,要敢于打破自我预设的轨道,走出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 内外职业生涯
    这个概念,我个人理解的就是斜杠职业。在我们正职之外,寻找一个能够给我们带来外部机遇,带了重大转机的“职业,为未来多找一个可能的外部选择。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进》,继续精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