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熟知的生活,会如何改变?

文 / 静待花开

我们熟知的生活,会如何改变?_第1张图片

花环会变黑,地壳板块会移动,深层洋流会涌动,岛屿会消失,房间会被遗忘。

Would you know my name if I saw you in heaven?

Would you feel the same if I saw you in heaven?

在亲眼目睹至亲好友坠机的人间惨剧之后,幼子Conor又意外坠楼身亡。于是有了这首《Tears In Heaven》,一首让Clapton再也不会演奏的绝版之作。在谈到为什么拒绝再次演绎的时候,Clapton用“没有足够的感情”来解释大悲后自己出人意料的平静,没有伤过的人恐怕难以理解。

我们熟知的生活,会如何改变?_第2张图片

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

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逝世,享年105岁。恰逢刚刚拜读过《我们仨》,92岁高龄的先生用心记述着这个学者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集成册。哀而不伤的笔触,让我与他们一同欢笑流泪。那种积极愉快的生活氛围,环绕在三人之间,蕴藏着深厚而诚挚的感情。如果说没有至痛,恐怕难以得到如此深刻的文字。

我们熟知的生活,会如何改变?_第3张图片

A single person is missing for you, and the whole world is empty.

现在,我手上拿着这本《奇想之年》,作者Joan Didion在自己的耄耋之年,以特有的笔触,记录了相伴40年的丈夫突然离世后的自己,一个人的生活,如何继续……

原版书名为《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Joan把丈夫离世后的一年称为“奇想的一年”。从无法接受到在现实与回忆中游走,在恍惚中接受现实的残酷。她选择了理性,选择了安静,选择了书本。与Clapton、杨绛先生他们一样,最终用自己惯有的方式,将心中的悲痛付诸于作品,成为永远的回忆。

我们熟知的生活,会如何改变?_第4张图片

人生在一刹那间改变。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时时刻刻地拒绝面对悲伤,趋利避害的本性让我们只接受那些美好的、舒适的感受。同时,日复一日的生活让我们越发地习以为常,这又进一步地削弱了我们处理悲伤的能力。

2008年5月12日、2015年8月12日……还记得这些日子吗?那个时候,很长一段时间我总是回避看到各种媒体的报道,仿佛听不到就是没有发生。我的大脑无法处理看到的一幕幕“人间惨剧”,更不愿去想那些身处漩涡的人们要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刹那”。正如作者所说:“那一刹那,稀松平常。”

“明天和意外,你永远都不会知道哪一个先到。”

这,就是人生。充满无常又温情无比。作者在丈夫过世后,同意了尸检,却拒绝了器官捐赠。因为,她恍惚中认为尸检是可以修复丈夫的身体,是可以带他回来的。后来,她整理了亡者的衣物,悉数捐赠给了慈善机构,而偏偏留下了鞋子。“如果没有鞋子,他怎么回来呢?”这一年中,无数次在“他会回来”与“他已经走了”之间摇摆,在臆想与现实中穿梭,这是何种的体验?

我们熟知的生活,会如何改变?_第5张图片

你必须感受潮水的变化,你必须与变化相随。

合上书页,我心情复杂,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被作者夫妻伉俪的深情所感动,而珍惜眼前的平淡,更是这次阅读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原来在每天的日常中,我们已经拥有了如此多的珍贵和财富。人生在世,追逐荣誉,积极向上的过程自然必要,但拥有身边至亲的陪伴才是我们最应珍视和保护的。不要等到“稀松平常的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连回忆都没有留下,可悲到无以复加!

我们熟知的生活,会如何改变?_第6张图片

最后,我翻出了一部美剧的老片段,《实习医生格蕾》的S11E22。Mer的丈夫Derek决定回到妻子孩子身边,出门准备辞去身在华盛顿的职位,而从此却再也没有回来。Mer在葬礼之后,带着孩子选择了离开,离开所有有Derek印记的地方和人群。当然,这只是剧集的艺术创作。但也许,这也是面对“丧恸”最好的恢复方式。

-END-

静待花开

80后宝妈每周都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下方红心,您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熟知的生活,会如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