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别人更喜欢你?”
这大概是很多人一直努力但并不容易实现的追求。恐怕没有几个人不希望别人更喜欢他自己。即使是隐逸山谷的隐士,骨子里,其实也是希望获得世人清赞的美誉吧?
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大概无非有两类:一是前人经验,二是个人体验。为了让别人更喜欢你,你也许学过很多人生哲理,亦或是读了不少故事并从中感悟出人生道理。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数学、物理、计算机等一些理工类学科是可以指导人生的呢?
我们今天这篇文章,讨论的是计算机的经典理论《信息论》能够对于我们人生观的指导。最终要回答这个问题:
如何科学的让别人更喜欢你?
读完这篇文章之前,你大概不会相信:
《信息论》竟然可以指导人生!
结论在文末,心急的读者可以先去看。但我建议你耐心的顺着读,会很有意思。
一、什么是信息
信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非常耳熟能详的概念。那么,我问你,什么是信息?如何比较不同信息的价值?
也许你心中已经有了一个答案。我们先不着急看信息的定义,先来看两个例子。
1. 一个硬币,抛起来落下去,你想知道正面还是反面朝上。然后这时候有人告诉你正面朝上,那么他提供了多少信息呢?
2. 你的好朋友拿着100元去商店买了一件东西,你想知道他花了多少钱。然后他告诉了你花了X元,那么他提供了多少信息呢?
好的,那么你认为,在这两个例子中,哪个例子中的信息所提供的信息量更大呢?
没错,显然是第二个例子对吧。但是为什么呢?
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个例子。
在第一个例子中,即使没有人告诉你,你也知道,硬币要么朝上,要么朝下,只有两种可能。所以他给你提供的信息,只是从不确定的两种可能中,为你确定了一种可能,价值量不是太大。
而在第二个例子中,好朋友花的钱可能是0-100元之间的任何一种可能,假定花的钱是整数,那么有100种可能,所以他给你提供的信息,为你消除了其它99种可能,然后只剩下一种可能。这就比第一个例子消除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所以,什么是信息?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告诉我们:
信息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
而信息的大小如何衡量与比较呢?答案是:
不确定性越大, 你的信息就越有价值。 也就是说,可供选择的范围越广,选择的信息量就越大。
二、信息论的价值观:不确定性
这个信息量的概念,出自伟大的计算机科学理论奠基人香农1948年的论文《通讯的数学原理》,香农当时只有32岁。这个理论当时一出现,就让人耳目一新。
但你大概不会想到,我们还可以从信息的角度来考察人生。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尽相同。有人一生平淡,安安稳稳;有人经历坎坷,见识过人生百态。那么我们从信息的角度来考虑一个问题:
这两种人哪一种信息量更大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一个人,生活两点一线,要么在单位上班,要么在家,这个人的生活就很简单,选择也比较少,只有两种。另一个人爱好各种社交活动,健身、篮球、爬山、去酒吧等都喜欢,甚至还经常出国旅游。
显然,后者的选择要多的多,知道后一个人具体某个时间在做什么,信息量也就更大。
所以说:
信息,在于你从多大的不确定性中做出了选择。
再来看一个例子,一个人,每天上班都不迟到,他今天也照常上班了,那么这件事有没有信息量呢?显然信息量为0。而如果这个人今天在没有请假的情况下没来上班呢?这可就是个大新闻,他可能出了什么大事情呢。所以这个信息量就大的多了。
也就是说:
信息,在于你制造了多少意外。
再比如,你的上级交给你了一个任务,并且规定好了第一步要干什么,第二步乃至到最后一步分别应该干什么,甚至具体到你什么时候要到哪里,以及跟什么人说什么话,都规定的清清楚楚。如果你只能完全按照这个剧本来做,那么你贡献了什么信息量呢?显然没有。你的自由度是零。
而反过来说,如果你不按照剧本走,而是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选择的做了一些事情,最终不仅完成了任务,甚至更加出彩。这样的情况下是不是能够让人感觉很意外呢?而且你注意到了没有,你做这件事的自由度很高。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
信息,在于你拥有多大的自由度。
所以我们知道了信息论的价值观:
信息论的价值观,要求不确定性、选择权、意外和自由度。
所以你现在应该明白了,对于平淡的人生和坎坷的人生来说,后者显然拥有更大的信息量。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喜欢看的小说、电影,情节都是跌宕起伏的,为什么好莱坞的动作大片都会让我们看的一惊一乍的。如果你自己能完全预料到接下来的剧情,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还有一个情况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吐槽春晚越来越难看,真的是制作水平越来越次了吗?其实不见得。这里面更大的原因可能是,文艺作品的形式就那么多,不可能每年都大量创新,人们看的次数多了,自然而然会产生审美疲劳。当春晚能够带来的新东西不是很多的话,也就意味着提供的信息量太少,所以就没什么意思了嘛。
三、信息的另一个维度:可预测性
前面讲,信息论的价值观要求不确定性、选择权、意外和自由度。我们不只想老老实实的活着,我们还想活出“信息”来,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痕迹!
所以我们就应该常常做一些意外的事情,时刻追求选择权和自由度,让别人觉得我们信息量很高吗?
显然答案并非这样简单。
事实上大多数人的处事原则是相反的:尽可能少做让人意外的事情,让自己的行为变得可预测,比如约会尽可能少迟到,更崇尚过自律的生活,按期完成任务等。
这显然是现代生活中无需证明的规律。但我想,你也许有兴趣先了解一下,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说,为什么要提高可预测性。
假设你的好朋友的母亲生病了,让你帮忙给好朋友带话赶紧回家看母亲,下面这两句话你会说哪一句呢?
1. 你妈妈生病了,赶紧回家看她吧。
2. 母病速归。
这两句话的所能提供的信息量是一模一样的。为什么你通常会说第一句话而不是第二句呢?
实际上在电话还没有兴起的时候,人们最流行的发信息方式是拍电报。我小学的时候还有如何把一段文字用最短的话表达出来的题目,目的就是帮我们学会发电报最省钱。这时候你一般会选第二句。第二句确实省字又省钱。相比起来,第一句话的冗余信息要多的多。
这里提到了一个概念叫做冗余。是的,我们选择第一句话的原因,就是它有一定的冗余度。为什么要冗余呢?
自然界中的信息在传播时,会遇到噪声的影响。而冗余,是克服噪声最好的办法。即使你的口齿不是很清楚,说第一句话漏掉了一两个字,你的好朋友理解你的意思肯定也没有什么困难。而第二句话就不行了,只要漏掉一个字,意思就不能够完全传达。
重要的话说三遍,就是这样的道理。你说第一遍他没听见,第二遍他听见了但是没在意,但是说第三遍他总该注意到了。多重复几遍,能够增加信息的冗余度,信息的传递也会更加可靠。
而冗余度的本质其实是提高可预测性。比如说读一本啰里啰嗦各种重复的书,信息冗余度非常高,这样我们就很容易预测它后面要表达的意思,也就是说他的可预测性很高。
所以我们现在应该明白了一些:
人希望传递重要的信息给别人,就需要要增加信息的冗余度,多重复强调几遍,以抵抗可能的噪音干扰,也就提高了信息传递效果的可预测性。
人希望与别人合作,就应该增加冗余度,给别人一个合理的预期,让人觉得你是可预测的,这样别人才觉得你是一个靠谱的人,才愿意与你合作。
人不论做人还是做事,最好是尽量通过重复的可靠行为,让别人感觉你是靠谱的、是可预测的,这样朋友才会更加信任你,上司才会愿意把重要任务交给你。
四、基于信息论的人生观——创新性与可预测性的博弈
前面两部分我们分别给出了信息论提供的两种思考维度:不确定性与可预测性。
但我们今天真正想谈的是人生观。对于人生来说,我认为,把不确定性归结为创新性更为合适,因为创新性与可预测性恰恰更像是两个对立的概念。
现在,最大的问题来了:
人生既要追求创新性带来的惊喜,又要追求可预测性带来的安全感,这不是矛盾吗?
很遗憾的告诉你:对于同一件事情来说,这两者的确是矛盾的。但是,对于人生来说,两者完全能够并存,而在创新性与可预测性这样一个矛盾关系上把握好一个“度”,才是人生的艺术所在。
我们来看一个故事吧。有位朋友开了一家酒店,刚开了半年,就好评不断,天天爆满。相比起来,周围的酒店状况却很一般,甚至比较惨淡。其实这家酒店的价格跟别的酒店差不多,设施也不见得先进,甚至也找不到地段的优势。为什么呢?
实际上,这家酒店的各种硬件设施跟别的酒店是差不多的,氛围也基本上就是营造了一种比较温馨的感觉,住起来让人感觉很熟悉很舒服。但是,这家酒店会制造“惊喜”。
比如说夏天酒店的电话机上写着“冰棍热线”,如果你拿起来打这个热点,就会有服务员穿一身制服、戴着白手套,用小推车给你送来几根冰棍!而且还是免费的。你回到房间,有时发现床上放着酒店送你的一瓶酒,当然也是免费的。你哪天要走了,结账的时候,还会送你一个免费的小礼物。
其实这些花不了多少钱,但这些小意外让你觉得酒店特别用心。哪个顾客会不吃这一套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熟悉的套路加上恰当的意外,能够产生格外的喜欢。
其实熟悉就代表着可预测性,意外则代表着创新性。所以我们总结出一个公式:
喜欢 = 熟悉 + 意外
这个公式就是我想跟大家讲的基于信息论的人生观。
你会发现,它特别容易用到生活中。
比如说,经营爱情和婚姻的秘诀就在于:在“熟悉”之外,时不时来一点“意外”。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学习、吃饭、运动等常规的活动,彼此熟悉对方的脾气喜好,这是“熟悉”,当然时间长了也容易感觉平淡。如果时不时来一点“意外”,你某天突然给她送一束花,跟她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偶尔搞点红酒之类的浪漫,对方会感觉你特别有情调,平淡的日子也就增添了无穷的色彩。
这种相处方式同样适用于好朋友之间、合作伙伴之间,你们平常相处的非常好,建立了友好稳固的关系,但是你要是时不时送点小礼物、经常有些意外的关心,那你们的感情可能会突飞猛进。
我们在工作中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方式让人觉得很棒:“熟悉”的内容+“意外”的形式,或者“熟悉”的形式+“意外”的内容。比如说老板让你弄一个项目报告,你很靠谱的把内容完成了,如果在展示方式上用点心,画一些漂亮的图表,加上做一个漂亮的PPT,老板绝对会记住你。
做学术研究竟然也是符合这个套路的:如果你去申请一个课题项目,没有一点创新肯定是不行的,但是有调查显示,完全是没见过的新东西或者创新的程度非常高也容易被专家打低分。也就是说,最好是熟悉的内容加适当的创新。
另外音乐、艺术、风险投资等很多领域的内容,其实都符合这个套路。那么,聪明的读者,你能分析一下吗?
说明:本文撰写时参考万维钢《精英日课》(第二季)专栏内容
大学堂无戒90天挑战营 第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