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则徐则林
2010年,韩寒的《独唱团》还未发行上市之前,就已经在文艺圈名声大噪。连我这种居住在小城市里的人,都感受到了其强大的气息。
早年上初中,我也算是他的忠实读者吧!《三重门》、《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等,包括他博客里写的一些杂文,都是看过的,很对我那时候的阅读口味。所以,对于《独唱团》,我还是比较期待的。
并且听说这是一本目前稿费最高的杂志,原创文字类1000—2000元/千字,照片影像类则达到了1000—5000元/张。这一点应该是非常吸引写作者的吧!
可是,自上市以来,在我们这样的一座小城,我寻遍了各家大小书店,却始终未觅得它的半个身影。不久又听说要停办,这下急了。我便再次出门去书店、去书摊,去找、去问,终于在一家卖报纸和杂志的摊位上找到了。但是,这本书的名字却是叫《合唱团》,书皮的颜色都是同样的暗黄牛皮纸,连定价都是一样的。最气人的是,这本书外面还包裹了一层局部透明的油纸。摊主说,不能撕,撕开了就要买下来。我只能怀着忐忑好奇的心买了下来。拿回去一看,扉页上写着:如果很多很多的人都唱《独唱团》,那不就是《合唱团》吗?
第一次见盗版盗的这么理直气壮的。心里的那个气、那个恶心,想必是有过类似经厉的人都能体会得到的吧!大概一年以后,有次去外地出差,去逛新华书店,竟然找到了一本《独唱团》,是真正的一本《独唱团》,而不是什么《合唱团》。那种寻而不见、失而复得的狂喜真是让人要疯啊!翻开来看了看,确定是真的《独唱团》,怕“夜长梦多”赶紧去柜台交钱买下。还忍不住问收银员,这本书还有吗?她拿着书对着电脑输入书名查看,然后说没有了,最后一本。听完,我如获至宝般将这本书,从一座陌生的城市带到了我所生活的城市。
后来,我也有关注过这本书停刊的原因,看到网上的各家之言,感觉这件事情简直是成谜了。最多的说法分别有三种。
一、文化局封杀说
有说是文化局封的,因为里边的个别文章有些对当下政府不实、不好的言论等。我觉得这不是扯淡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本书怎么可能发行的了,在审查的时候早就被毙了,那能在市面上买的到。又不是什么不知名的盗版书,偷偷印、偷偷卖的哪种。而且,买到后,我是在回去的长途汽车上就第一时间看完了的。除了开篇周云蓬的《绿皮火车》上,有段讽刺火车上警察看到他的效果器时,还以为是什么不法武器之类的东西。然后,周云蓬就用它演示了一段,他们才放松警惕。另外,就是第二篇罗永浩的《秋菊男的故事》,略带一些对社会的抨击,其余的文章都是偏文艺性质的小说和散文。(不过,里面的杂文还是有些犀利的。)所以,说文化局是因为书里言论过激而封,是不对的。
二、销量不佳说
还有人说是因为首本的销量太少,没钱再做下去了。所以,才停掉的。我觉得这种说法应该也是站不住脚的。当时的韩寒在写作方面正当红,他的书买的极好,不存在销量太少的原因。发行的第一天,全国的总销量就已经达到了10万册,这对于一本以期刊形式发行的书而言,是非常恐怖的一个数字。《独唱团》做了一期,停掉之后,市面上就涌现了很多的盗版该书书名的书。比如:《合唱团》、《明天合唱团》等,这就说明了这本书还是有市场号召力的。否则,盗版组织就不会去效仿了。人家盗版组织的人又不傻,盗版也是要成本的好吗?
三、期刊书号说
有人说这本书是以期刊杂志的形式发行的,但在发行上市之前,以韩寒为首的做《独唱团》的团队,并没有申请到刊号。因此,这本书在上市的时候,虽然是以期刊的名义发行的,但实际上他的内核是普通的书。当我看到这个说法的时候,立刻从书架上找到了这本书,翻看了一下,上面的确是写着书号:ISBN978-7-80550-840-5。
随着书看的多了些,对期刊号和书号也做了一些了解。因为,期刊是连续性发行的,像半月刊这种,上市周期很短,其影响力是持续性的。所以,期刊号是非常难申请的到的,不仅申请周期长,过审也难。这也就是为什么韩寒团队将这本书的上市时间一拖再拖的原因之一,但由于自身团队和图书公司、出版方、发行方、印刷等各方的利益问题和压力,他只能冒险在期刊号还没拿到的时候,就将其推入了市场。不然,恐怕这本书一本也不会上市了。加上他以书号替刊号的形式是违背了文化局相关法律规定的,如再次发行第二本就是违法行为了。文化局也害怕一旦有了这个先例,那么后面不是谁都敢在没有期刊号的情况下发行期刊杂志了吗!所以,停刊成了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我觉得这个说法还是比较靠谱的。而事后韩寒也在他的博客写了篇文章,专门针对这件事情给大家做了个解释。大概的意思是,这本书做的有多么多么的不容易,送审后审查就花了好长时间,也没图书公司和出版方敢接下来。等审查通过后,才由山西出版集团出版了。其中,他也承认了第一本《独唱团》发行时,的确是没有拿到期刊号的。所以,只能以书号的形式发行了。但是,后来他准备发第二期的时候,是有去借用别人的期刊号的——意思是有些期刊号的书卖的并不好,处于亏损状态。但是,他们的期刊号还在,还是可以用的。于是,有些没有期刊号的人就会找到这样闲置的期刊号,以这个闲置期刊号的名义发行他自己的书。就是打一个擦边球。这样做虽不被允许,但也没人阻拦。所以,这样做的人大有人在。
但是,韩寒表示,即使他们一边在申请期刊号、一边借助朋友的期刊号的形式,仍然受到了很多的阻力。他去问原因,可是中国的有关部门实在是太多了。花了很长时间去打听,不是把你踢到这里,就是踢到那里。最后,他连要去哪都不知道了。他还想,是不是得罪这个行业的某个有权势的朋友了,想去澄清,又无奈于人家在暗处,而他在明处。只要对方不出现,他永远也不知道是谁在从中作梗。
这件事情就这样陷入到了一个遥遥无期的等待期。可毕竟团队有那么多人要生活、要养家,他不可能还用一件无法确定的事情来圈住大家。就这样,《独唱团》团队解散了。《独唱团》成为了《绝唱团》。
都说文人笔墨下多出事端。作为一本尺度有些大的、具有社会批判性意识的书,它的停刊让我还是有些伤感的。
据该书执行主编马一木所说:第一期的时候,本来封面都印好了,但韩老师说他对那个封面不满意,要求全部回厂重做,那么一下就用掉了80万。加上杂志没有广告收入,无法定期出版,所以在资金方面也颇有压力。
可见,韩寒当年在做这本书的时候,还是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和心血的,也是寄予了很高希望的。无奈时不待我,当希望成了绝望之后,自杀成为了最好的选择。不然,继续拖下去的话,要么险胜、要么就粉身碎骨了。所以,从长远的利益来看,长痛不如短痛,拖着对谁都没有好处,所幸就自我了断得了。
The 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