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呼吸化为空气》所感

图片发自App

从去年听说这部作品,到今年3月份第一次电子版浏览,再到这周较为详尽的纸质版阅读,却还想下次再细嚼~每看完一次就有一种对人生新的思考,对死亡的重新定义!

作者保罗,斯坦福学士、剑桥硕士,耶鲁医学博士,斯坦福医院优秀神经外科医生,获得过美国神经外科学会研究领域的最高奖,却在36岁(2015年3月9日)因患肺癌后的第二十二个月生命停止了呼吸!这部巨作也在此期间完成!

作者是个无比坦诚而又真诚的人,书中以自身被确诊为肺癌作为引子,讲述了自己年轻时对文学的爱好,期望在文学中探寻人生的意义,为了更进一步去感受生死,最终弃文从医,披上白大褂救死扶伤,对医学事业倾心竭力的投入,对医学知识与手术技术契而不舍的追求。在被确诊癌症后忍受疼痛又拿起笔杆书写人生,惊叹其渊博的文学知识与洋溢文采!

书中涵盖了太多关于生命的事,他共事的同事的生命,他照顾过的病人的生命,关于他自己人生观的事,关于夫妻之间的事,关于生孩子的事,关于信仰的事,关于自己罹患绝症的事,关于死亡的事~其涵盖关于生与死的主题深之又广,可谓渗透了生死哲理。单看每个故事,都能找到某种共鸣与感动!

这句“医生的工作就像把两节铁轨连接到一起,让病人的旅途畅通无阻”如此真实贴切的形容,道出了医生的意义!作为医者,他告诫,若倦怠,必将会被日新月异发展的新技术所淹没,时刻鞭策自己不断的学习新知识与技术,但同时也别让自己成为单纯的医疗工匠。提醒着,医生得具备深厚的同理心与人本主义价值,同样的肿瘤即便发生在性别年龄相同的人身上,哪怕其生长位置和大小病理形态分期都一样,但最终的结局却未必相同,医生在治疗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其出生于不同的家庭,成长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各自的生命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扛着不同的责任,他们对生命有着不同的期待,所以他们压根就不是同一种病人,这是冰冷的医学仪器无法侦测判断的,他属于人的特性。医生除了看病,更重要的是“看人”。

作者保罗短暂而精彩的一生,在其文学、医学工作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女儿卡迪在保罗被诊断为癌症后一年的出生更是在追寻另一层面的生命意义!

整部作品带给我的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同样站在医生的角度,保罗就是榜样!透过他的文字,已经把某个比科学知识更美丽更珍贵的东西告知于我!期待下次的阅读,说不定又将带来新启示~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呼吸化为空气》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