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个人成长阶段性困惑
安同学今天22岁了,实习恰好一周。
以上是个标题和开头,毫不起眼,但竟然无法下手去写接下来的句子。
习惯了句句成段、段段毫无关联的发泄式急促记录情感的方式后,似乎已全然不知“正确”的写作方式,何况连想写个什么文体都不自知。
谁还没有个作家梦呢,至今还做着呢。
长年累月的作文之后,连一篇完整的文章都没有写过,别提小说和故事,逻辑结构缺乏完整性,都是跳跃性的火花,基本抓不住。
那些刻意停顿试图记录下来的词句,都已经粘了棉花糖的黏糊劲,怎么回想都不是最初。
灰心、沮丧,很快,一条微信,点开游戏,看几秒钟剧,这一切便全然忘却。
就长大了。不,是老了。从接触社会的第一秒起,已经和可以伤春悲秋可以为一点情绪矫情的自己告了别。生活中有大把的头发丝缠绕着别的事,这一根头发掉了就掉啦,谁会注意呢。
敏感和细腻的少女心思的离去让我伤悲。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词,暂且称为灵气,是属于十几岁的东西。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数文章,光是____的____都是固定的,似乎我们只能这样搭配,我喜欢十几岁时创意性的词汇堆积,光是那一团文字摆在一起,看它们就能感受到一种灵艳和好看。二十几岁开始,我们老老实实做人,写出的文字也规规矩矩乏善可陈。
如果说一些大道理,比如
“写作别有杂念 别为了写而刻意迎合 不说丢失本心 起码笔下那一句话已经变味”
比如
“要敢于尝试 敢于接受失败 光是想到走路的艰难 便懒得连坐起来都不动了”
上条是我,翻翻便发现手机电脑里有无数刚开了个头的线团等着我绕起来,我没有动,这是无名小卒的甘于平庸。
我曾经以为幸福会阻止一个人文字的创作,多数伟大戳心的文字都来源于苦难中。后来我发现现实才是最大的刽子手,麻木是杀死思维前的迷幻剂。当我们已经同化在拥挤地铁浑浊气体中,谁还会注意角落里赤心的苟延残喘。
抒情、煽情和矫情是奢侈的。
当我对两个朋友同时说起“我感觉我写不出一句优美的语句了”已是好几个月的焦灼。
现阶段,开口闭口都是考研实习工作,我曾一度的反抗方式是疯狂地让自己面对纸质书,其实是看不进去的,它们也不是调剂生活的最佳选择,但好像看着书,就仿佛看着高雅,我们依然可以阳春白雪,不做下里巴人。
我称之现实是庸俗。却不料被人同时点拨“你以前太脱离现实,人不能太理想化,现实一点是好的”。其实完全可以想象到,这可以被说成是不接触社会、没撞过南墙、不知人间疾苦的天真与幼稚,但这也是和成为冷酷无聊的大人抗衡的“垂死挣扎”。
跟自己道个歉,毕竟青春已过,环绕整个青春的故事想写下来仍没动笔。后面大概终是时间发挥了功效,记得的只剩一缕青烟,留有晃神的一声叹气足以。
能力跟不上野心才是最痛苦的呀,但助燃剂还是懒惰。灭掉热情的却是时间,身上背负的越多,再也不可能轻装上阵,想洒下一路明媚。
——
近来一直想,贫穷限制了自由,若不能调度好喜好和工作,我只会越来越不幸福。做个理想主义者太不切实际,我将看着自己被社会吞没,磨平再打捞,这是能够预料的。
曾一度厌恶新闻行业,最初几天痛苦不堪,给我了机会去跟着实践的时候,竟也寻到兴趣所在。从不同的人身上汲取知识是件很愉快的事情。好像掌握了和尴尬和谐共处的能力,大抵是一人独处之久形成的怡然自得,给人以面对面不说话的舒服也是一种本事。
仍在探索究竟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的深刻话题。学校似乎是安全和幸福之地,若能有幸,可能仍希望躲在学生的身份下暂离一下社会,做些自己想干的事。
迷茫挣扎都会有,思考纠结数天后,也就慢慢接受过渡期,接受纯白染上黑点的斑纹。
大概谨以此文祭奠一下未来回首时那个已面目全非的自己看到的现在。清楚的看到自己在变化也算一件好事了吧。
除了能够坚持心里最后一片净土和对自己要求的底线,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刨除了爱情的我,装着一颗全然浪费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