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我国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所谓徽派建筑,是指徽州(即今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及严州、金华、衢州等浙江西部地区。

徽派建筑具有明显的特点,可以一眼与其他建筑区别开来。

徽派建筑一般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部采光。

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

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整幢建筑,还广泛采用砖雕、木雕和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我们游览的宏村和屯溪老街,就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

徽商衣锦还乡之后,以奢华精致的豪宅园林民居来体现身份,或整修祠堂,以光大祖宗门面,或亦以牌坊筑立褒奖徽州女人守夫的风骨。因此,徽派建筑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徽州古民居受徽州文化传统和优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粉墙、黑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

徽州许多古民居,四周均用高墙围起,谓之“封火墙“,远望似一座座古堡,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这种居宅往往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一般住人。厅堂后用中门隔开, 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又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大抵相同。 这种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随着子孙的繁衍,房子也就一进一进地套建起来,房子大者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之说。一般是一个支系住一进。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祀。它生动地体现了古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风。这种高墙深宅的建筑,千丁之族未尝散居的民风,在国内是极为罕见的。在我们北方,一旦孩子成家,就要独立出去,家长盖好房子,谓之分家,而后,小两口子就独立生活了。

徽州民居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房屋布局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自古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徽州古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依山傍水,与亭、台、楼、阁、塔、坊等建筑交相辉映,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境界。这是徽派建筑的又一个与北方民居所不同的鲜明特点和特色。

徽州古民居,多为三间、四合等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平面有呈口字、凹字、日字、字母H等几种类型。而且两层多进,各进皆开天井,充分发挥通风、透光、排水作用。人们坐在室内,可以晨沐朝霞、夜观星斗。这一特点,只有你进入古民居以后,才能明显体会到。

徽派建筑的文化渊源。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徽州盛行敦本敬祖之风,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比如黟县南屏村,共有30多座祠堂,宗祠规模宏伟,家祠小巧玲珑,形成一个风格古雅的祠堂群。

在建筑设计时,徽州人让雨水通过天井四周的水枧流入院内的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肥水不外流”,体现了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

所有徽州民居的正堂,都挂有中堂画,两侧中柱上则挂有楹联。什么“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什么“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等等,都透出深刻的哲理,反映了徽商贾而好儒、崇文重学的思想。

古徽州文风昌盛,为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表彰宦绩政声、孝子义士、节妇烈女等,徽州人多采用“立牌坊”的办法以传显荣光,流芳百世。每一个牌坊,都似在诉说着一个个忠、孝、节、义的故事和女人的心酸。

另外,徽州壁画也是徽派建筑的一大文化特点。徽州壁画就是当地老百姓俗称的墙头壁画,它集艺术性、对称性、思想性为一体,广泛描绘在徽州古民居的屋檐下和门楼、窗檐上下,和石雕、砖雕、木雕一样,是徽州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徽州建筑服务的。徽州壁画是以一个墙面上多幅壁画为一体,以儒家思想和喜庆祝福为主要内容,以工笔写意为技法,以美化徽州民居外墙为目的的一种墙面壁画。

总之,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被誉为中国建筑艺术的一大派系。

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徽派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它至今仍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并在中国建筑史留下了神奇的一页。

你可能感兴趣的:(徽派建筑,我国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