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论格律(三)

句型规范诗歌整体结构的选择

平仄的轮回运用,对偶的精心设计,使诗歌的语言序列语义结构都呈现了吻合人们心理和生理秩序,由抑扬轻重或长短构成的语音节奏,与空间移位时间叠合等构成的意义节奏,使诗歌形成了对称的结构,引发了人们,尤其是中国古代诗人的心灵律动。然而,这种均匀对称的结构,毕竟还属于变化较少的平均节奏,虽然它吻合人的生理运动节律,如脉动跳动,但他人仍然缺乏一些裁剪和安排,因为诗歌节奏,终究不应当仅仅迎合脉搏跳动这样的生理运动,而且还应当,符合人类审美习惯和心理感受。

然后,再根据人们不自觉的审美直觉经验的感受和不断调整选择,杂乱无序的巨型终于向整齐有序的方向变化,从南朝后期到唐代前期,人们终于选定了四连八句为主的诗歌举行,形成了后世所谓的“律诗”。

为什么是八句而不是六句或十句呢!这个问题看上去就像,黄金分割,为什么是这个比例而不是那个比例一样难以回答,因为人们心中的有些感受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尽管这样,但是书本中还是进行了尝试分析。比如:从语音序列上来说,一瓶这轮回用字的格式内,每两句为一组彼此恰好正反相对的一对,那么由正反反正两对四句则恰好形成一个轮回单元。

第四章论格律(三)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诗歌是人心与天道的同律脉动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图案化结构中所表现出来的错综对称,与和谐的语音节奏,并不是一种后天理性设计的产物,而是一种由对天道或宇宙的整体领悟,对身体与心理的内在体验,以及对语言符号的外在把握,综合形成的审美习惯,自然选择的结果。

正如《礼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又如亚里士多德《诗学》“音调感与节奏感,出于我们的天性”,也如《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还如《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道”涵盖了“气”涵盖了“阴阳”……

所以,诗歌终于在语音、意义、句型三方面形成了统一的图案结构,把轻重、长短、开阖,抑扬、明暗、浓淡、高低乃至于情景等等不同质的对立,都融在了一首诗的语言形式当中。诗歌,显示了“人心与天道的同律脉动”。

诗歌,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语言,集所有美好的事物与一身。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四章论格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