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人生的缩影。

这个周末在我哥家里住了两天,主要是因为我姑从北方来到佛山,我有了吃正宗北方菜的口福。刚好,家中还有一个一岁多一点的小宝宝,还在蹒跚学步,亦处在牙牙学语的状态中。在这两天的相处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小孩子成长过程的一些有趣特质,非常好玩。

可以看出人生的一些缩影。

一、不见妈妈就哭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这里隐含的信息很奇妙。

为什么这么说呢?

想一想你第一次上学与爸爸妈妈分离痛哭的时候

想一想你第一次住宿在校的时候想家的时候

想一想谈恋爱的时候一段时间看不到对方的时候心情低落的时候

甚至,想一想你在面临人生十字路口般艰难的抉择的时候那一种慌张与无助的心情。

这都跟孩子看不到妈妈的时候大哭的心情是一样的:

你原本可以依赖的知识、经验甚至伙伴,在新的未知的环境下都帮不了你,所以你怕了。

或者说,是因为

你太弱了

你不知道应该用怎么样的方法来处理接下来的事情

你不知道在家人不在身边的时候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与身边的人相处,应该怎样处理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你太困惑了

你故而害怕,故而纠结。

因此,你要做的就是

拭干泪水,寻找方法

当你对未来迷茫而不知道当下应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去咨询有过相当经验的人寻找帮助、查找资料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法,然后权衡利弊深思熟虑得出结论你现在应该怎么办。

而不是像一个孩子一样哭个没完。

所以,不知道妈妈去哪了的小孩子只能哭,但长大一点的孩子知道,只是哭是没用的,先四处走走看看妈妈到底在哪。

这道理很简单,但可惜的是,很多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仍然选择抱怨和控诉,而不是思考和执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能听懂别人说话但不会说话是牙牙学语的一个阶段

这也是刷新我认知的一个地方,因为我之前实在是太讨厌小孩了——太哭,太闹。


这个现象引起我注意还是因为昨天给宝宝洗澡的过程。

大家都知道,小孩子一般是对洗澡比较抗拒的,我哥家的宝宝也不例外,一进浴室就使出浑身解数来抗拒:哭,闹,喊,叫。

终于经历了一场“战争”之后,宝宝也洗完了,也哭完了。正当他开心地在玩玩具时候,我哥对我嫂子说了一句“你去洗澡吧”。这一下可炸了锅了,孩子一听到“洗澡”这两个字,仿佛回忆起刚刚经历的一场“酷刑”,立马又嚎啕大哭起来。

我很震惊地表示:“他居然能听得懂”。

虽然从条件反射的角度来说可以解释得通——“洗澡”这个关键词在洗澡的时间被反复提及以至于孩子有了条件反射。

但是我还是蛮惊讶的(或许是因为我跟孩子接触比较少的原因),不过我还是愿意从孩子学说话的角度来进行解释:

最初的孩子语言的学习是通过模仿来进行的:不断在他身边说“妈妈”这两个字,他也会慢慢的学会说这一句。

那么,有趣的事就来了。

孩子学说话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当积累到一定的量之后,才会进行表达。也就是说,先是听周围环境中说话的声音,然后才会表达。

这难道不跟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很相似吗

当你开始成长的时候,你对世界充满好奇,你好奇这世界是如何运转的,是怎样构成的,你想知道一切。

然后,你阅读,你交流,你学习,这些对你来说,都是新的知识输入的表现,你不断积累,就像一个孩子不断聆听周围环境的人说话一样,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来充实你自己,甚至有时候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来得到 (受教育)。

然后你试着去表达你自己的思想,就像孩子喊出那第一声“妈妈”的时候,你第一次试着表达你自己的观点,爸妈会感叹,“你有自己的想法了”

到后来,你积累的足够多了,你也就能更自由顺畅地表达你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甚至可以用你积累的知识来给你带来正的回报和收益。

所以,就算你现在有些付出没有得到回报,你也要坚持下去。就像一个刚刚牙牙学语的孩子一样—— 要坚持不断积累不断学习,一点一点改造自己。你要相信,时间会证明,这些付出都值得。

当然,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要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学习。

孟母三迁的原因,其实就是意识到了反向塑造的力量——你选择的接触的东西,最终会塑造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的成长,人生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