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请讲,别人不是你婴幼儿时的父母……

                              壹

这两天,一个朋友和她女伴泡温泉,发生了比较有意思的事。

一个晚上,她和女伴在社区泡完温泉,回到更衣室洗浴,女伴在一旁吹头发。

她一旁等着,闲着没事,因为感觉膝盖有丝丝凉意,就拿起里边另一个吹风机吹自己的膝盖。

这时她的右边来了一个美女,有点微胖,浓眉大眼比较好看,美女的头发是湿的,但整整齐齐的梳在后面,不像是刚洗完澡来吹头发的。

她坐下来,瞟了朋友一眼,就开始抹脸,并端详镜子里的自己,朋友见状,也继续玩她的。

这时朋友的左边又来了一位女士,显然是刚洗完澡,头发湿答答的乱糟糟的,朋友一见状,赶紧把吹风机递给她。

那女士笑眯眯地说,“你膝盖不舒服吗?你先用吧,我先梳梳头发。”说着就从台子上拿起把梳子开始慢慢整理头发。

有话请讲,别人不是你婴幼儿时的父母……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朋友觉得得把吹风机先让出来,就轻轻地把它放在台子上。还没放下,右边的美女就凶巴巴地冲过来,恶狠狠地把吹风机从墙上拔下来,拿到她那边插上开始吹头发。

朋友对左边的女士吐吐舌头表示抱歉,她理解地笑了笑。

朋友这才知道,右边的美女也是来吹头发的!

而且可想而知,那美女对朋友刚才拿着吹风机,在那里玩耍,该有多么多么的不满意!

但朋友哪里知道这一切呢?!

那美女并没有开口要啊!

后来在电梯里又碰到这位美女,她见到朋友几个人,非常不愿意和她们同处一室的样子。

朋友想和她解释一下,但是看到她那僵硬愤怒的样子,朋友又忍住没说。

朋友后来说,让她在她的愤怒里再淬炼一会儿吧,她没义务接下那美女的情绪。

生活中或职场中,如果这两位女士在一起,谁会走得更远更容易成功呢?不言而喻。

生活中好多这种傲娇的女人,对于自己内心的需求不是合适的表达出来,而是等着别人看到,等着别人懂得,等着别人猜到…………

如果自己的预期没有达到,就满腹牢骚抱怨指责。

可是别人也很忙很傲娇,不见得接下你的垃圾情绪哦。

当身体被负面情绪填满会是什么结果呢?不用赘述。

所以,如果你要,请你合理表达出来。

一个人敢于合理表达自己的诉求,是对自己生命的一份当担。

                                贰

朋友的讲述、做法和感悟,我都非常得认同。

觉得她说得特别棒,敢于合理表达自己的诉求,是对自己生命的一份担当。

生活中确实有好多这种傲娇的女人,对于自己内心的需求不是合适的表达出来,而是等着别人看到,等着别人懂得,等着别人猜到…………

可是,别人并非你婴幼儿时的父母,你也并非婴幼儿,别人并没有耐心去捕捉、猜想、满足你可能的需求;

一旦不是,再继续观察、猜想、试验,别人没这个义务,对成人和小孩子也是不一样的预期。

小孩子不会说话,也难以表达ta合理的需要,但成年人会说话,还可以用表情动作等很多表示表达需要啊。

干嘛非让别人把你当成,难以表达,提出合理要求的小孩子呢?让别人来猜你的需要呢?

这是自我边界缺乏,无限扩大的表现。婴幼儿时,觉得妈妈跟自己是一体的,自己有什么需要,妈妈都能感知到,并尽可能地满足ta。妈妈猜到了,心满意足;猜错了,嚎啕大哭。

有的人,心理就停留在了这个时期,有需要就不喜欢说出来,就喜欢让别人猜。

是不是想到了,恋爱时女人的表现了?

对,就是这样。

恋爱时亲密关系与母婴关系何其相似,此时体验唤醒了彼时感受,所以有的女孩子很作,因为婴幼儿时的她没有被好好对待,好好珍视,所以在亲密关系中,她潜意识中想把曾经的缺失亏欠,在恋人身上弥补回来。

方式就是,把对方当妈,自己当孩子。所以,我们经常在影视和文学作品中看到,男人把女人当孩子宠,女人都特别开心。

多年来,亲密关系中,流行的一句话是“女人要宠,男人要哄”,是这种现象的典型注脚。

女人当孩子,男人当妈的现象更多,是有我们国家的国情。重男轻女,几千年了,进入我们的文化基因中了,所以女孩子生下来,家庭家族中得到的关爱很少,等到长大恋爱了,就拼命地作,拼命地想把那种关注的缺失都找回来……

刚开始,男人很乐意承担这种角色,但进入家庭中,时间长了,男人会感到很累,他需要一个成熟的伴侣。

情绪低落时,也需要伴侣安慰鼓励;事业低谷时,也需要爱人鼎力相助。这时候,爱人还如孩子一般,身边如果出现一位成熟体贴的女人,男人很容易偏离婚姻轨道。

有话请讲,别人不是你婴幼儿时的父母……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同最近很火的《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和陈俊生、凌玲三人的关系。

                              叁

不过也有一些人并不是傲娇,而是觉得不敢,怕提要求被拒绝。

所以等别人恰好猜到你的需要和又满足你的需要时,心理很开心。

如果别人没顾及到你的感受,就会感到自己是不配的,委屈。

这一些人,其实是婴幼儿时,自己的需要总是被猜错,用别的需要代替的一类人。也就是,我需要的是水,妈妈却给我奶;我需要的是玩具,妈妈却给我吃的……

总是受挫,渐渐不敢提要求,觉得自己不配,不值,自己提的要求总是不合理的,失去了提合理要求的能力了。

学会合理地提要求,真是一个功课,这两类人虽然表面一样,但内在动机确是不一样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话请讲,别人不是你婴幼儿时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