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有觉察的生活

过有觉察的生活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人的高贵就在于有觉察能力。帕斯卡尔的一句话对此说的非常深刻。“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虽然我们有生老病死,但我们知道自己的生老病死并赋予更广博的意义。

觉察能力最早的萌动起始于“我”这个概念的发生。刚出生的婴儿存在感知能力却没有觉察能力。出生三个月内的婴儿,会把自己与环境等同起来,处在一种“我”与“它”不分的状态之中,是没有自我边界的。父母的轻抚会被婴儿感知为自然发生在“我”中的一种变化,因为在小小的新生儿心理中,是不存在“我”与“父母”的分别,父母带来的反应就如同自己腹空带来的饥饿感一样。渐渐的婴儿开始区分有些事情不受自己的控制,比如父母的来去,而有些事情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控制,比如自己的手脚。开始模糊的形成自己的边界和自我意识,当拥有了语言能力并在表达中使用了“我”,才意味着孩子的思维水平进一步发展,有了觉察能力。起初的觉察是幼稚的,仍然是会以个人中心来统御所有的事物,而无法彻底觉察分别。3岁的儿童就可以说:“我的布娃娃,不给你玩。”注意,这个时候布娃娃不仅仅是这个孩子的拥有物,还是这个他的一部分。这也就是为什么小孩子对自己的东西特别在乎。当孩子把他的一个玩具与别人分享时,其实隐含着一种深层次的情感交融。这个过程和成人之间的肢体接触一样,我们知道在成人世界里,表达一种深深情感的方式就是借助于不同程度的肢体接触。

婴儿时期的觉察不能很好的发育出来,会形成极度强烈的个人中心,表现为一种自恋。童年时期的觉察不能很好的发展出来,会形成极度的个人封闭,表现为一种退缩。那么成人时期呢?成人时期的觉察是建立在前阶段顺利完成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能够分清楚“我”与“它”,也能够分清楚“我”与“我的所有物”,在这个层次上个,继续发展就是能够区分出“行为的我”与“思考的我”是自己内在的两个部分。“行为的我”无需训练就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我们仅凭本能就可以发动出各种适应环境的行为,可以说“行为的我”是个体人的基本功能,另一部分“思考的我”却不是自由而然的可以发育起来,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日常生活中的“反思、反省”就是一个路径。而觉察不同于一般的反思,觉察是要与行为同步进行的一种反思,也可以说是一种行为进行时的反思。

都说一心不可二用,一面行为一面又觉察行为,岂不是梦话?那为何可以一面骑车一面想问题呢?唯熟练尔。

最后再说一生活场景。聊天——和朋友轻松的谈话闲扯。此过程有觉察否?无觉察者,只是被言谈期间的爽快感带着一路而下,聊天也就是一个聊天。有觉察者,却时刻把握住言谈中的机锋,十分清楚自己与对方的思路走向,聊天也就不仅仅是聊天,还是一种益智游戏。

你可能感兴趣的:(过有觉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