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朋友圈小红点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手机里有了各种各样的小红点,红点里面还可以安放一个数字,表示有若干未读或未处理的信息。看了短信上的那个89想抓狂的可以举个爪。

曾经一度,我感觉自己受到了朋友圈红点的控制,拿起手机只要看到发现上有红点,手指就不受控制的点过去开刷朋友圈,一天有大量的时间花在刷朋友圈上,投入的精力和获得的信息相比,严重不对等啊。于是我关闭了朋友圈入口,不发也不看,确实感觉清静了很多,大致也是那时候更多写的。后来觉得不太方便,因为朋友们还是有很多近况和有意思的事情发在上面,有时还是需要关注的,但是必须把入口打开,看完再关上,挺麻烦的。于是我翻来翻去,看到了这个选项,尝试着关闭了更新通知。

奇妙的朋友圈小红点_第1张图片

可能得益于我之前关闭了很长时间朋友圈入口,手指的全自动点击模式已经退化,又或许是不提醒真的想不起来,我发现哪怕朋友圈入口自然开着,只要没有红点提示,我可能2-3天才会想起来去批阅一下,点点赞,既不会错过新鲜事,也不会时刻想着去刷,感觉非常好。

奇妙的朋友圈小红点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不自己体验一下,还真没发现这个小红点的作用这么大。拓展来想,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利用这一点。如果有一件事是我们希望自己去做的,就可以多设置一些看得见的很醒目的提示,看到就去做。而对于一些诱惑,就把它藏起来,藏到我们不容易找到的地方,眼不见不光是心不烦,很有可能就真的忘到脑后了。人就是这么现实啊。

我经常说要给孩子以支持而不是要求,但一直以来执行的总是别别扭扭,因为我也不知道具体要怎么做才能给他支持。现在,我想多提示少指责或许是支持的一种方式。孩子们本来就有注意力分散的特点,遗忘和忽视对他们来说再正常不过。我们作为成年人,有能力的时候多帮他们记着点,善意的提醒他们,或许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想想自己现在,经常会因为孩子丢三落四、糊里糊涂而暴怒,推己及人,感觉自己也挺low的。说起来,我的GTD也只执行了一周不到,现在又丢下了,我是不是要多设置几个提示帮助一下我自己?

红点设计,针对的应该是我们大脑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固有模式。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越来越深入,尤其是对脑科学的研究,揭示了很多我们习惯却没有意识到的模式。现代产品的设计,将这些研究成果融入其中,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或沉迷。我倒并不悲观,有坏就有好,有负面也会有正面效果,哪怕是吗啡,也在临床应用中有其一席之地。我希望在自己的生活中,在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能更多的利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更有效的达到我们自己的目标。

你可能感兴趣的:(奇妙的朋友圈小红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