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内在空间

文 / 摘自《新世界》 艾克哈托·托尔 著  张德芬 译

苏菲教派有一个古老的故事:有位住在中东地区的国王,老是在快乐与绝望的情绪中摆荡。一点小事就会让他勃然大怒或是引起剧烈的情绪反应,使得他的快乐像昙花一现般地转变成失望,甚至绝望。终于有一天,国王对自己和自己的生活感到厌烦了,想要寻求出路。他派人去找一位国土中受人尊崇而且据说已经开悟的智者。当智者到来后,国王对他说:“我要变成和你一样。请你给我一个可以为我的生活带来平衡、祥和以及智慧的东西好吗?我可以付出任何代价。”

智者说:“我也许可以帮你,但是这个代价太巨大了,你的整个王国都不够付。所以,如果你能珍惜它的话,我就把它当礼物送给你。”国王承诺他会好好地珍惜这份礼物,于是智者就离开了。

几个星期以后,智者回来,交给国王一个装饰精美的玉雕盒子。国王打开它,看到里面有一只很简单的金戒指。戒指上刻了一句话:“这个,同样地,也会过去。”(This,too,will past.)

“这是什么意思?”国王问。智者说:“经常戴着它,不管发生什么事,在你评断那件事是好或坏之前,触摸这个戒指,然后念上面刻的文字,这样,你就会永远在平安之中。”

“这个,同样地,也会过去。”到底是什么使得这简单的几个字这么有威力?只从表面上来看,当不好的情况发生时,这些字似乎可以提供一些安慰,但同样地,它们也会降低我们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享受。因为:“别太得意了,它不会长久的。”这好像是当好事出现时,这些字的含义。

如果我们参考前面我提过的两个故事的内容,这些字的全面含义就更清楚了。那位始终以“是这样吗”作为回应的禅师,他内在对于所有发生的事情完全没有抗拒,也就是他的内在与当下发生的事情始终合一,所以对他而言,生活中的事都是“好”的。而那位总是以简洁的“也许吧”作为论点的智者,则是启示我们“不评断”的智慧。这个金戒指的故事则指出了“无常”的事实,当我们能认识到“无常”时,就能够做到“不执著”。不抗拒、不评断、不执著,就是真正自由和开悟生活的三个面相。

刻在戒指上的字不是说不应该享受生活中美好的一切,也不是仅仅在你受苦的时候给你一些安慰而已。它们还有更深一层的任务:让你觉知到,不管是好是坏,由于一切事物的无常本质,所有的事物都是稍纵即逝的。当你觉知到事物的无常之后,你对它们的执著就会减少,同时你对它们的认同程度也会减低。不执著并不表示你不能享受这个世界所提供的美好事物,事实上,你可以更加地享受它们。因为,一旦你看清并接纳万物的无常和不断变化的必然性之后,你可以在它们存在的时候好好享受其中的乐趣,而不会担心或焦虑将来会失去它们。

当不执著时,你获得了一个站在制高点上综观全局的优势,而不会陷在生活事件当中。你就像一个太空人,看到地球被广大的空间包围着,而领悟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真理:地球是珍贵的,但同时也是不重要的。领悟到“这个,同样地,也会过去”能够为你带来不执著,而不执著会让你进入生命中另外一个向度:内在空间。经由不执著,还有不评断、内在不抗拒,你获得了进入那个向度的途径。

当不再完全地认同于有形世界(form)之后,意识,也就是真正的你,就从有形世界的牢狱中解脱了。这份自由,就是内在空间的升起。内在深刻的定静和微妙的平安将到来,即使在看似“不好”的境况下。“这个,同样地,也会过去。”顷刻间,在看似不好的事件周围,出现了一些空间。同样地,在情绪高低起伏的周围,甚至痛苦的周围,也有空间升起。更重要的是,在你的思想与思想之间,也有了空隙。而那个空隙中,会散发出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平安,因为这个世界是有形的,而平安是属于空间中的。这就是神的平安。

现在,你可以享受并尊崇俗世的事物,但是不会把它们原本没有的重要性和价值加诸其上。你可以积极地参与创造之舞,但是不执著于结果,也不会对这个世界有不合理的要求,像是:“满足我吧,让我快乐,让我有安全感,告诉我我是谁”。这个世界没有办法给你这些,而当你也不再有这样的期望时,所有我们自己创造的痛苦就终结了。所有这些痛苦,都是由于我们过于珍视这个有形世界,而不理解内在空间的那个向度所引起的。当那个向度出现在你的生活中时,你就可以享受各种事物,各种经验,各种感官的愉悦,而不会在其中迷失了自己,也不会在内在执著于它们,也就是说,不会对任何世上的东西成瘾。

这句话“这个,同样地,也会过去”,是一个真相的指标。在指出有形世界的无常时,它也暗喻了永恒。只有你内在的永恒才能够辨识出无常。当失去或是不了解这个空间的向度时,世间的事物就有了一个绝对的重要性,这个重要性是如此的严肃而沉重,但事实上它们是根本不存在的。当我们不能从无形无相的观点来看这个世界时,它就成了一个极具威胁性的地方,最终成为一个让人绝望的地方。《圣经·旧约》的先知必定体察到这一点,所以他写道:所有的事物都是如此地令人厌倦,让人无法诉说。

你可能感兴趣的:(发现内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