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仁读译】:“不收礼”

竺校长抗战西迁日记(连载第1150天)

1943年3月9日(周二)遵义,晨昙,7度。住处樱花开。

  晨七点一刻起。接学生王惠来信,知她仍在青木关附近的五云山集中营内。上次托刘熊祥带去的41、42级毕业生捐助的六百元钱已收到。只是何友谅不知在何处,未能转交。她本人在里面一切安好,有望今夏获释,拟转学至川大或中央大学历史系。王惠有个妹妹在南岸,且在化龙桥燃料化验厂的周敏先,也都时时接济照应。关于何友谅,听刘熊祥说,他曾失踪一星期后又回到集中营。

  中午,请自来火专卖厂卢云琛及锰矿筹备处陈培铨吃饭,并约馥初、士楷、乔年、沈国圻、刘之远、高学洵作陪。据陈讲,锰矿最大的问题是运输。因重庆运到遵义的多为盐巴,每月不过五百吨,而此间需运往重庆的货物每月逾千吨。因此,锰矿势必另辟运输之道,因锰每月有五六百吨。

  阅去年十二月号《Reader's Digest》 , 其中有一篇文章说,德国人自己的报告称,经波兰、挪威、法国与巴尔干四次战争,士兵伤亡极少,共计死亡五万六千,受伤十二万五千……

  五点回。总务处高学洵又来送礼,告诉他我不想助长这样的风气。昨天来送就未收。

(以上文字系浙大贵州校友雨仁每天读译自《竺可桢全集》之1940~1946年,每日一篇,与您分享,“穿越”西迁,见证校长在贵州抗战办学七年的每一天,共同感悟求是精神。误读与错漏,在所难免,敬请阅读原著。)更多连载~见【西迁情_求是心】http://blog.sina.com.cn/xiqianqing/

【雨仁读译】:“不收礼”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雨仁读译】:“不收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