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过低配的人生》参加雾满拦江北京学友会第一次线下活动所思所想

昨天怀着激动的心情去参加雾满拦江北京学友会组织的第一次线下活动,说实话,看老雾的文章一年多,从一开始的激动兴奋分享给朋友和朋友圈,到现在慢慢恢复平静,独自去品味文字背后带来的思想,我知道我已经潜移默化跟着老雾学到了很多,自己也提升了很多。

大学期间看过《明朝那些事儿》,最喜欢的两个人就是王阳明和张居正。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接触王阳明,接触心学。加上毕业以后参加工作对心理学的热爱以及这几年坚持学习进步,种种因缘,让我对雾老师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不仅能够看懂,也是非常认可的,有时候也是感同身受。

很开心终于见到了雾老师本人,也给我们分享了精彩的演讲,在不断记录的同时也在进行自我思考。

《我不过低配的人生》参加雾满拦江北京学友会第一次线下活动所思所想_第1张图片

他人生的九个目标,在佩服他能够在那么小的年纪就悟出来这些的时候,除了佩服和对照自己,不要有太多的自怨自艾或者妄自菲薄,因为我也深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比如读20000本书,更多的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做最好的自己才是正道吧。

(1)

雾老师关于实证科学和人文科学,包括不可知世界的外部世界的理解,我深以为意。因为我是学医的,目前也在301读医学的研究生。我是在大学的时候就发现这样一个问题:由于长期医学思维的培养,导致很多医生把病人就当成了身体某部分出问题了,而不是把病人首先当作一个人,一个有着身体、心理、灵魂的个体。

所以,我决定做一个不一样的医生。于是我开始学习心理学,也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就读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在职研究生。我也在按照老雾说的,背诵老子的《道德经》(越去背诵和思考,越觉得简短的文字蕴含了巨大的智慧),看很多课外书,不断的修炼自我。后面还会进一步去涉猎哲学、经济学、艺术、宗教等等学科和内容,搭建一个从身体到心理到灵魂的系统,这样再面对病人或者来访者,我相信可以做的更好。

这条路也是我准备用一生的时间去完成的,不管最后结果如何,我也将义无反顾。

(2)

雾老师说的打开自己的心,才能获得认知和思维的更新进步。很多人确实早早的就“闭关锁国”,早早的就停止了学习,停止了进步。我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想法如果你给对方说了,从心理需求的角度来说,你希望得到对方的理解和支持,哪怕是嘴头上的表扬也好,可是最后对方更多的是给你泼一盆冷水,从现实的角度、从家庭的角度、从人的精力和时间的角度、从他的人生经验和吃盐比你多的角度,总之就是要告诉你:小子,想啥呢,做梦吧,就你,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就像雾老师说的那样,人家没有踢你一脚已经很不错了。

《我不过低配的人生》参加雾满拦江北京学友会第一次线下活动所思所想_第2张图片

后来,我停止了对外的需求满足的心理,开始认清现实和人性,把时间和注意力放在践行上面,再也不会浪费口舌去吧啦吧啦解释,去争论,最后自我怀疑和打击。所以昨天那位在良乡读大一的小伙子提问,我也是这么走过来的。如果让我现在说,你想做什么,创业也好,还是建功伟业,想突破人生的限制也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你的事情上,在努力的过程中去结交和认识那些比你牛的人,并且去死皮赖脸的认识他们,与他们交流和学习,而不要花时间与一些不开“心”的人去“论证”你行还是不行。因为最后你做成了就是行,做不成,就不行。与我们的争论多少,理由多充分,毛关系没有。

(3)

其实整个授课过程中,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幸运之处在于,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想清楚了很多事情。知道了自己这辈子的人生目标,知道了自己三十岁的目标,接下来几年的奋斗目标。而要达到这个最终极目标,就需要一环扣一环,今天做什么,这个月主要做什么,其实都是清晰明确的。我也每天坚持统计我的时间。这样真的是少了很多迷茫,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挫折和打击,也打不垮我们。因为此刻倒下并不是我们的终点,也不是我们所能接受的最低底线,也不是我们想要的人生状态。于是就要爬起来,接着走,哪怕一边自己自我疗愈一边继续前行。

要想走到终点,就需要不断的自我成长和提高,去获取智慧,那么必然就要打开心门,与别人互动起来,以一个开放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世界。逐渐摆脱情绪化思维。当我从情绪化思维走到更高的层次时,再回头,发现现实生活中太多被情绪束缚的人们,在恼羞成怒,易激惹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他们的不易和可怜。

可能与我学习心理学这个武器有关吧,每次的情绪波动和动怒,我都会思考为什么?有时候能够追根溯源到小时候的经历,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原生家庭的影响。其实越思考,越觉得一个人的成熟,是要和动物性斗争的,你离动物性越远,你越成熟。比如我们经常被对方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就激怒,这就是动物性,而成熟的表现就是我感受到你刺激到我,我的本能反应也是对抗,可是我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去看到你对抗背后的心理原因,然后用柔和的太极武功去化解,去激发对方内心的善,放下他的剑,去寻求求同存异甚至是合作的结局。


《我不过低配的人生》参加雾满拦江北京学友会第一次线下活动所思所想_第3张图片

(4)

最后雾老师让我们许下一个承诺,超越他。哈哈!当然我们都知道,要超越他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有人觉得是不可能的。如果你觉得不可能,那又是人为地设限了。

说到这里,我要举一个对我影响很大的例子。刚毕业工作的时候,认识了一个50岁左右打羽毛球非常棒的领导,第一次打被对手的技术和体能所折服,最后21:9轻松完败,而且我没有主动得分超过两分,更多的是对手的主动失误。当时真的觉得不可超越,如果我这辈子能够打的像他那样好就好了。后来我们经常一起单打,每次我都是惨败惨败,说实话我也是一个很好强的人,很多次运动完洗澡的时候,我就反思自己,怎么打能够改变这个局面,有时候也很气愤,责怪自己。结果到三个多月的时候,某一次打球,我竟然打赢了他,那一刻我太开心了。我在馆内大声叫喊,也不管这个领导什么感受了。

从那一刻我发现我开始变了,同样是屡战屡败,有的人慢慢就学会了“习得性无助”,而有的人就像曾国藩打仗一样,屡败屡战,最后打败对手。我的思维也变了,从最开始看到对方体能好、技术好、个子高三大优势到后来我也总结出来我制衡的优势,或者说其实是我一直以来就有的潜在优势:我年轻,能跑,弥补技术上的不足;我恢复快,我学习进步快,对方已经进入瓶颈期了,而我正处在上升期。

就像来北京读书,发现我的导师是国内这个领域内首屈一指的大神,我也在骑车的时候想,还要不要超越?当然现实是超越他很难,但是就像打羽毛球一样,我也可以总结出我现在的优势和潜在的优势,而且我有机会跟在他身边耳濡目染的学习,后来我觉得不管怎样,还是要超越老师。当时骑车的时候,忽然迸出一句话:老师就是用来超越的。而且我也相信老师希望看到自己的学生超越他,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敢想敢干!

(5)

最后我也有个问题不得其解,也是我昨晚一直在思考的。想请教大家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我们都知道10000小时的理论,我也看过《异类》这本书,那么雾老师说要做成一件事情10000小时,只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就算4年吧。可是现实是,我们看到很多本科学某专业,硕士三年学某专业甚至博士也学某专业,比如医学,比如经济学,其他好多学科,按说这时候毕业,时间上就够了10000小时呀,可是为什么达不到想要的良好效果呢?

无意识?

时间不够?

重复不积累?

需要更多的时间?

还望大家不吝赐教,谢谢各位。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不过低配的人生》参加雾满拦江北京学友会第一次线下活动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