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分龙节

农历五月二十日,是海盐传统民俗节日:分龙节(也称分龙日)。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个什么节日,其实该节自古有之。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就有:“五月二十大分龙”的记载。传说中,在分龙日这天,龙王给已成年小龙划分区域,让他们各司一方,独立行雨。因此,分龙节后,就会有地域性降雨的状况,还会出现夏雨隔爿田的现象。

分龙节和清明、中秋、春节一样,是反映天气规律的传统节日。民间对这个节日赋于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过分龙节的时间有些差异,形式也各有不同。有聚众于庙堂内外、祭神保禾苗、祈雨或傩舞、唱戏拜龙王、划龙舟比赛等等。

海盐分龙节是以试龙(龙,为旧时消防机具的简称)开始,以增强火灾时的救火能力。后来逐渐演化成以水龙比赛为主题的节日,寓意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有些乡镇还演草台班“水龙戏”等传统剧目,武原镇上更是热闹非凡,各乡木龙、水龙、洋龙齐聚在水仓桥、或天仙湖、或西门吊桥,乡邻们互相邀约,结伴成群来到街上,狂市购物、走亲戚,然后观看水龙比赛。

笔者幼年时看到的水龙比赛,是在天宁寺前的市河旁。那天,远近乡镇各式各样的水龙,都集中在金刚殿前的乌丘塘(现改称武通港),每部水龙都配有七八个龙兵,他们戴着铜制的安全帽,穿着前胸和后背都标有“兵”或“卒”字的马甲,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在一年一度的分龙节上大显身手。围观的人群都拥簇在河道岸边,老远望去,人头攒动,黑鸦鸦的一大片,场景颇为热闹。

到了良辰吉时,锣声响起的刹那间,水龙齐射,一道道激昂迸发的水柱犹如白练腾空,仿佛直达天庭。龙兵们偶尔还会晃动喷射嘴,水柱就会在空中跳着舞蹈,辐射开来的是一层似水、似雾的银色烟云。这时,观众们纷纷用力往前挤,挤到前面才能淋到“分龙雨”。当水柱再次飘向观众时,迎来了嘻嘻哈哈笑声,因为这一天,被“分龙雨”淋得最湿的哪些人,当年就会交好运。所以,大家把分龙雨,当作天女洒向人间的“玉露”,这些玉露犹如晶莹剔透的珠花,在人们心中欣然绽放。

水龙比赛,是比谁家的水龙喷射得更高、更远、对准目标更准确。虽然人工水龙和洋龙的喷射力量不可相提并论,但龙兵们个个身强力壮,使劲上下掀动木制龙杠,为水龙加压后喷射出的水柱也势不可档。

说“洋龙”,是因为上世纪50年代初,已经出现带自发电功能的喷水泵,与此同时存在的,还有不少杠杆式的传统消防器具,它们的形状各异,有木制方形的,也有小巧玲珑铁制的。最常见的是外形如特大号的腰圆形木水桶,有一个环型铜圈支撑在水桶上方,铜圈下挂着一盏煤油铜灯(龙灯),一旁还挂着一个约20公分高的铜钟,桶的中间装有一个压水器具,木杠杆横贯其上。按压杠杆时,水便从铜制龙头嘴中激射而出,人们称其为木龙。


海盐分龙节_第1张图片
图为旧时的木龙(图片来自网络)

旧时,人们居住的是木结构房子,而且一家连着一家。烧饭煮菜和照明,也都是明火,火灾频率较高。当初没有官办的消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消防队。却有地方商会捐资,民间自发组织的救火会(亦称水龙局)。救火会成员称“龙兵”,平日里他们种田、做工、各自谋生,逢年过节,还得到“水龙间”义务值班。出现火警,龙兵们就会抬(推)着水龙、摇着铜钟跑步前进,第一时间赶到救火现场。火灾虽属不幸,这里却折射出海盐先民团结互助、患难相恤之美德。

如今的放水阀门,大家习惯称作自来水龙头,这是由旧时救火水龙的称呼逐渐演化而来,从中我们能感受到水龙在人们心中烙下的深刻印记。

海盐分龙节_第2张图片
图为旧时的木龙(图片来自网络)

在笔者记忆中,上世纪50年代初,武原镇上有三处“洋龙间”,一处是西大街“大有酱园”东侧,另一间是小栅桥东堍,还有一处在在大栅桥南堍,塘湾小学东隔壁。上世纪60年代开始,官办消防队替代了民间救火会。从此,这些“洋龙间”被占作他用,分龙节也淡出了海盐人的视野。

至今仍有不少地区对分龙节十分重视,他们热热闹闹地过节,程度不亚于中秋、春节,而且还有不少视频在网上传播。可是在我们海盐,老祖宗留传下来的这一民俗节日早就遗忘。殊不知传统的民俗节日,是海盐悠久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这个节日的风俗里,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古代先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海盐分龙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