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没看过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就没有勇气谈论英国文学甚至西方文学,那么同样的,如果没有看过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Mrs.Dalloway》),也没有勇气说自己是一个女性主义者,虽然很多人表示看不懂(尴尬)!
长久以来,伍尔夫以其对自然与生命本质的探求打动人心,撕去“意识流”、“女性主义”、“布卢姆茨伯里派”等标签,我们发现,原来伍尔夫是一个如此深刻地洞悉女人内心的一位伟大作家!
“一天写尽一个女人的一生”,是许多人对本书中作者写作手法的一致赞叹,但这一天何止只写到一个女人的一生,生活、爱情、友谊、生命……一生如此短暂,不知“我究竟是怎么活到这个年纪的”?达洛维夫人代表一种诘问:关于生存意义,关于生命本身。围绕她身边的众生都在传达选择和意志之于他者和自我的意义。
小说的情节极其简单,一个晴朗的夏日早晨,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走在伦敦的街道,为自己晚上的派对采买物品。美好的天气使她想起了自己已逝的青春,以及她年轻时的狂热追随者彼得·沃尔士。她思忖自己当初嫁了可靠的达洛维,而不是捉摸不定的沃尔士,是不是一个正确的决定。沃尔士当天从印度返回伦敦来看望她,更让她突然思绪不宁。
同时,在伦敦的另一角是一战退伍军人塞普蒂默斯.史密斯和他的妻子露西娅。史密斯患有无名的狂想症,经常幻见在一战中牺牲的好友伊凡。当权威医师决定对他实行强制隔离治疗时,他跳楼自尽。
达洛维夫人当晚的派对很成功,名流济济。一些难得一见的旧友,那些和她一起经历了成长及年轻的旧友也到场了,可她却抽不出身来和他们细聊。隔了那么些年,大半辈子,也想不出该说什么好。她在派对上闻知史密斯的自杀事件,心里暗自佩服这种解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守住自己内心纯粹的快乐吧......
但小说承载的内涵却是丰富的,正如伍尔夫在《一个作家的日记》中写道:“在这本书中,我要表达的意图似乎太多了。我要表现生和死,正常与疯狂,对时光的反思和感悟,战争对人类尤其女性所造成的无法弥合的伤害。”
无论是19世纪还是21世纪,随着女性的解放,女人总是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着自身和外界施与的困境,一个女人需要面对和承载的东西太多,家庭、事业、爱情、亲情、友情,追求完美的女人总是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即便不能做到如此完美,她们也要让自己看起来如此完美。
因此,外界对于一个女人的认识,从来都是自以为是的。彼得认为她是“灵魂已死”、“冷漠”、“无情”的初恋情人;在达洛维先生的眼里,她是需要保护的娇妻;女儿伊利莎白认为她的母亲“喜欢老太太们,因为她们是公爵夫人”;女佣人认为她是“天下最可爱的人”,“是银器、瓷器的主人”;基尔曼小姐认为她只是无知的富婆。
但这一切自以为是的评价并不妨碍一个女人对自己的深刻地、清醒地认识,我们应该有这份对自身深刻清醒的认识。
达洛维夫人清楚地知道自己表现给人们的只是假象,实际上她也“虚荣”、“嫉妒”、“疑惧”。她虽身为贵妇人,但却缺乏友情,缺乏爱情,无依无靠。没有精神支柱的达洛维夫人只能在无聊的琐事中消磨生命和时光,虽然不甘于这样的琐碎的生活,但又找不到出路和方法,所以只能在自己的内心进行抗争,于是就常有了这样的疑惑:“我到底是怎么活到了这个年纪的?”
她对自己不断的责问,是她生命中最为闪光的特质。由于时代的局限,达洛维夫人时代的女性作为一个附庸生存于男权社会,她们有那个时代无法抗拒的无奈。
女性的解放,是一条曲折而漫长的道路,而首先应该解决的应该是经济的独立。正如伍尔夫在女子学院的演讲,通过对女性创作的历史及现状的分析,指出女性应该有勇气有理智地去争取独立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一间自己的屋子,以及每年五百镑的收入,是创作的基本条件。只有这样,女人才能平静而客观地思考,才能不怀胆怯和怨恨地进行创作,从而使被历史埋没了的诗情得以复活。”
经济的独立是女性解放的前提!随着二胎政策的推广,据说在一位女代表提出了关于让妇女回家的提案,真是匪夷所思。可见,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女性虽然已经获得了许多权力,女性解放其实仍然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无论解放的道路走了多远,女性最不该放弃对自己内心最真实最本真的思考。你看,没有读很多书的克拉丽莎,并不缺乏生活的智慧,她可以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事情,可以举办成功的晚宴。这种生活的智慧,既教会了她看清上流阶层生活的空洞和贫乏,又让她深刻地了解到世俗力量的强大并屈服于世俗的力量。在一天的琐碎化作永恒的潮水席卷而来的时候,达洛维夫人并没有让这些琐碎浸透她的灵魂。“一个人必须说出内心的感受”,“同心灵相比,脑子有什么用?!”
虽然达洛维夫人也会感到自己“像没有车胎的轮子,碰到小石块就颠簸”;“她像栖避在树叶浅浅凹处的一只小鸟,无依无靠,被一个冷漠世界中的大树、团团乌云包围着,没有遮挡、受着折磨” 但是她从未放弃过对自我的生命意义的质询。在一地鸡毛的现实生活中,仍然不断地叩问自己生存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不忽视自己的敏感的内心,正是女性自我解放,自我成长的原动力!就这一点来说达洛维夫人比前面那位女代表的女性意识不知道要进步多少,而女代表缺失的正是对自己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考!
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瑟·克拉克墓志铭刻着:“他从未长大,但从未停止成长。”的确,一个人不断追寻就是一个人不断成长的过程。达洛维夫人一路追寻,穿过浮世烟华,洞察着人类的本性——“人类既没有善心,又没有信念,也没有宽容,有的只是能增加眼前快乐的东西。他们成群结队去猎食,他们一伙伙搜遍沙漠,尖叫着消失在荒野里”;她于芸芸众生中窥到了灵魂的真相,残酷却又现实——“我们的自我像深海里的鱼,在昏暗中来往,穿梭在巨大的水草之间,游过阳光闪烁的海域,不停地游向前去、前去,游向幽暗、寒冷、深邃、不可思议之处。”
经历了长长的心路跋涉,达洛维夫人对自己毫无意义的生活心生倦意。甚至问自己“为什么要举行宴会呢?为什么要爬到顶上出风头,实际上在火堆里受煎熬?”她感到“生活的核心一片空虚,宛如一座空荡荡的小阁楼”。这种发现让她感到恐惧,而这种恐惧又因赛普蒂默斯的死亡而更加严重,使她突然觉得“生活的核心是一片空虚”。于是才有了“死亡乃是挑战。死亡企图传递信息,人们却觉得难以接近那神秘的中心,它不可捉摸;亲密变为疏远,狂欢会褪色,人是孤独的。死神倒能拥抱人哩”“如果现在死去,正是最幸福的时刻”种种感触!
但是达洛维夫人无法离开,她的生活就是依附在这个阶层上的,这个阶层是她赖以寄生的大树,所以,在经过短暂的抗争之后,她妥协了。仍然过着广泛交际、到处应酬的生活,就这样吧,“生活正是如此——屈辱,克己。”
感谢伍尔夫没有让达洛维夫人死去,在电影“时时刻刻”(“The Hours”)中,伍尔夫在沙发上抽烟咬笔思考,默默体会着达洛卫夫人的内心挣扎矛盾,最终决定“达洛维夫人不能死”。导演史蒂芬·戴德利显然是读懂了这本书,读懂了伍尔夫,他让达洛维夫人像一粒种子一样影响着后来的女性,告诉她们如何创造一切可能遵从自己的内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
“现在她不愿对世界上任何人说长道短。她感到自己非常年轻,却又难以形容地老迈。她像一把刀子,插入每件事物之中,同时又置身局外,袖手旁观。她看着过往的出租车,内心总有远离此地,独自去海边的感觉。”生活不易,在了解了生活的黑暗之后,还要热爱它,这更不易。我了解我的内心,我珍视我的生命,我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韧性地活着,这就很完美!
“达洛维夫人说她自己去买花。”这是小说的开头,我相信,明天一早,达洛维夫人依然决定要自己去买花!当一个女人找到自己心中的达洛维夫人,她才能成为一个丰富自在的人,一个真正能发现自己的永葆青春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