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簠

大家好,我是小生,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一件挺接地气的文物——铜簠(fǔ)。成都博物馆的这件铜簠造于战国时期,出土于成都文庙西街战国墓。小生第一次见到它的时候很疑惑它是做什么用的,后来也是在网上搜索其用途才明白。

簠是古人盛放稷(jì)、粱、黍、稻的方形器皿,它的用途相当后世的盘子,文献中又称“胡”或“瑚”。此器呈长方形,口向外侈,腹下收,上有盖,下有四矩形短足,盖与器形状相同,上下对称,合成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商代和秦汉时代,都没见有簠。早期簠的特点是足短,口向外侈;到春秋末时,簠的足渐变高,器变深,这是断代的特征。早在4000年之前,中国的冶铜技术就已相当精良。殷、周时期是青铜器的极盛时代。此时期的兵器、日用品及装饰品之类,无不以青铜为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铜簠也可称为青铜簠。青铜簠产生于西周时期,结束于战国,并在春秋时期得到空前发展,一度是与鼎、豆等重要礼器放在一起的铜器组合之一。其用途与簋(guǐ)相仿,属食器。因在祭祀时用于盛稻粱,故称“祭祀盛粱器具”。

古有成语“簠簋不饰”,是对做官不廉正者的一种婉转的说法。出自《汉书·贾谊传》:“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饰’。”相对而言,“簠簋之风”就是指官吏贪财受贿的风气。出自清末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六:“ 莱阳赵仑阆仙,康熙二十一年督学江南,力矫时风,清廉自矢。过江击楫曰:‘某若一毫自私,不能生渡江北矣。’于是干谒不行,孤寒吐气,簠簋之风为之一变。”

以上内容是小生根据多方有效资料参考,如若有误还望读者指摘。

你可能感兴趣的:(铜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