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1
远流编辑邀请我为这本书写篇推荐文,我踌躇了几天,因为我从来没清楚想过:我是敏感型的人吗?我的敏感“指数”如何呢?
回想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我粗枝大叶,事后不断道歉,因为“我之前没想到……”或是“我不知道他会那样……”,这些“始料未及”的经验给了我相当的挫败感。
也有很多时候,我受不了别人的“邋遢随便”,往往责怪别人(尤其是家人或学生)——怎么连这个都要我提醒?!这类的经验也往往让我气急败坏。
预先看到书中的家长问卷,我假装自己是我的家长,试着做做看,竟然得到十一个“是”,十二个“否”,原来我是“中庸之徒”,往好处说,是该敏感时敏感,不必敏感时迟钝,往坏处说,会不会也造成“该敏感时迟钝,该迟钝时太敏感”?若是前者,我就太幸福了,万一是后者,那就太惨啦。
为了对自己有更多了解,我答应写这篇推荐文,也从阅读中得到许多启发和乐趣。作者本身是个高度敏感的人,而她有个高度敏感型的孩子,更有趣的是翻译者也是高度敏感型的人。因此这本书的内容不仅建立于知识,字里行间更充满了对人的丰富关怀。
在家庭教育的领域里,经常谈到亲子互动或任何其他的人际关系,我们一向强调知己知彼,但不一定要百战百胜,事实上,若真的能对自己和对方有真正的认识,结果应该是双赢的,反之也只有双输。
高度敏感的人在这个“普通粗鲁”的社会中生活和工作,是蛮辛苦的。这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的人很可能被冠上龟毛或是神经质的标签,他们的挫败感也令许多人(百分之八十至八十五)难以理解。但是如果高度敏感的人可以被了解而被真正接纳,他们的人生和对他人的贡献应该更可以充分发挥。
在亲职教育中,专家常要求父母要“接纳”孩子,有人以为接纳就是“随他去”,但是真正的接纳建基于认识,我想起以往的经验,有些朋友与其父母的关系一直都在紧张甚至破碎状态,由作者的观点来看,那是因为父母有幸生了一个高度敏感的孩子,却不懂得孩子为什么那么难带,而孩子也知道父母爱他,但是又常常受到父母无心的情绪伤害。亲子双方爱得很痛苦,却一点不明白为什么对方跟我不一样。
我很欣赏作者的比喻,她以“分橘子”来举例说明不同敏感度的人如何处理接收到的讯息,高度敏感者不是分为大、中、小三个槽,而是可能仔细分成十五个槽,真是非常传神。作者不厌其烦,巨细靡遗的交代许多“撇步”,这样的细节在我的书上是不会出现的,因为我的敏感度远不及她,但是对拥有高度敏感孩子的父母来说,这些教战守则非常实用。
其实,不管你自己或是你的孩子是不是高度敏感,这都是一本很精彩的亲职教育的宝典。在家庭中,处理夫妻关系或其他亲人的关系,都很有帮助。
推荐者简介
黄迺毓,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博士,现职台湾师范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教授,专长研究领域为:家政教育、家庭教育、亲职教育、儿童文学。由于对童书的热爱,致力于将阅读、童书、家庭教育、亲职教育结合,积极推广亲子共读。曾翻译多种儿童绘本并著有:《家庭概论》《家庭管理》(空大),《家庭教育》《家政高等教育》(五南),《童书是童书》《心灵转弯处》《享受阅读——亲子共读有妙方》(宇宙光)等书。
推荐序2
“你现在的心情好像比早上好一些。”“你衣服这边的线掉出来了!”
朋友是位超敏感的人,对于身旁人、事、物细致的改变都能知觉到,仿佛天生有张灵敏的鼻子,能嗅出周围的变化。她也是为具有超强的观察能力的人,非常擅长细致的思考,并喜欢藉由文字表达敏锐的察觉和情感,在进行任何行动之前,常有谨慎的思考;相对地,阅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更清楚了解这位朋友天生的高敏感度,更清楚如何同理她内心的喜悦与痛楚。
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人在婴儿阶段就已经发展出敏感和觉察能力,能察觉母亲的情绪及回应;到了儿童或成人阶段,更能嗅出家人或朋友透露出的细微讯息,也能了解他人的需求和想法。如果成人能够知觉孩子高度敏感的特质,就比较能够同理孩子的内心感受,了解孩子情绪的起伏,相反地,则无法察觉他们内心的情绪经验。
事实上,孩子的敏感度和爸妈教养方式是相互影响的,两者间的关系如同齿轮,或大或小都无所谓,只要能卡榫在一起,就能顺畅运转;换句话说,无论孩子或家长敏感度高低,只要教养方法因应得宜,亲子间就能互动圆融。这本书提供了一些从婴儿期至青年时期的具体辅导策略,对于家中有高度敏感孩子的家长非常受用。尤其本书的作者不仅是位心理学的研究者,还是位临床工作的咨询师,甚至本身也是个高度敏感的人,能从学理基础、个案的咨询和自身经验,深入浅出地描述养育高度敏感孩子的多元方法。
难能可贵的是译者文笔流畅,读起来轻松愉快!!
推荐者简介
王佩玲,政治大学教育研究所博士,美国马里兰大学、哈弗大学博士后研究;曾任职教育部训委会、民生报记者,现职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幼教系教授。专长为儿童气质研究与发展评量,近十年来经常就此领域,对幼教老师和父母举办专题讲座和研习工作坊。相关著作包括:《幼儿气质研究》《幼儿发展评量与辅导》(心理)《孩子的气质你最懂》(远流)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