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事

第一次听说《悟空传》这本书,是子源老师推荐的,已经过去三年了。

当时是找的电子书,略略翻过几页,与众不同的唐僧师徒,是它给我的初步印象。后来因为事多,说穿了就是偷懒的借口,总之就搁置了,倒是女儿看完了很有触动,甚至后期的一些作文中隐隐透露出几分“猴性”,让我深感其影响之深远。

于是,时隔三年,我终于又拿起了这本书,纸质的,封面上写着“完美纪念版 畅销十五年白金典藏”。

不知道是曾经的印象使然,还是封面上那些“完美”、“白金”、“典藏”带来的心理作用,我是带着几分肃穆的念头打开这部书的。只是看到序,那几分肃穆迅速上升成为十二分的敬意,如作者今何在所说,他写的“就是那个最真实的西游,西游就是一个很悲壮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一群人在路上想寻找当年失去的理想的故事,而不是我们一些改编作品里面表现的那样,就是打打妖怪说说笑话那样一个平庸的故事”。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我们常常在书籍史册上积累知识,在网络媒体上吸取资讯,但我们可能很少想过,我们看过的故事,或许并非是我们看到的故事,我们了解的历史,或许只是我们被希望记取的历史。恰如今天另一个朋友推荐的那本书《重读中国近代史》,我想,西游也好,近代史也罢,有的东西,换一个角度去重读,得到的又将是不一般的感受。

回到西游,才发现自己以前读书真是不动脑的,读了那么多遍西游(其实每次就那几章),看了那么多遍电视剧(更爱的是里面的歌曲配乐),为什么就没想到它描写的只是官面的内容呢,就像我们今天看一部描写伟人的作品,不光光要有伟人雄才大略的一面,也要有他居家琐碎的一面。有大智慧,也要有小心思,这才是一个丰满真实的作品,有血有肉,而不仅仅是一层面具。《悟空传》就是把《西游记》里面描写的官方面具之下的个性琐碎细化了,在这本书里,悟空和八戒经常吵嘴拌架,沙和尚也是有脾气的,唐僧呢,除了吃斋念佛,还要打望思凡,看起来很无厘,却是实实在在的人性,在今何在笔下,他们不再是高僧,是猴子,是猪,是老实和尚,是不龙不马,而只是每天要吃喝拉撒,有喜怒哀乐的活生生的“人”。如果说,吴承恩赋予了这师徒五个的生命,今何在则给他们的皮囊下注入了灵魂,还有人性。

我不知道今何在是否受到《大话西游》的影响,应该说,《大话西游》影响了一代人,而《悟空传》则把这种影响在文字的领域加以发扬。

真实的西游是怎么样?我想,吴承恩的答案在《西游记》,刘镇伟的答案在《大话西游》,今何在的答案在《悟空传》,但是他说:“别人的答案不是你的答案,如果有人要拿答案灌输给你,那不是为了让你聪明,更可能是想让你变傻。”

人都是猴子变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蠢蠢欲动的孙猴子。聪明如你呢,可有了自己的答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故事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