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几岁我害怕的要命

二十几岁我害怕的要命_第1张图片

40岁过后的高晓松,曾在《鲁豫有约》讲过这样一段话:

年轻的时候,每件事你都想明白,每个人你都想仔细看透,甚至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你都特别想去明白。但是你其实明白不了,你连你自己最爱的人坐你对面你可能都不能全明白。

可是年轻的时候,你就是太想明白,因为老觉得,有些事情不明白,就是生活的慌张。后来老了才发现,那慌张就是青春。你不慌张了,青春就没了。

也许人一生最动荡的时候就是二十几岁。人生几十年,但很多个重大决定都会在二十几岁做出来。要不要读研,要不要出国,要去哪个城市工作,要不要结婚。其实已经看到自己想要的,而前面是一片海,但不知道能不能等来一艘船。

除了少数出生在起跑线的人,大部分人二十几岁的主题是局促不安。因为人微言轻,因为还没做好准备就被扔进现实。

没有人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也许有人告诉你everything will be fine, 但他没有说什么时候会变好。

世俗的期待长久之后就会变成被自己赋予的认知。

被年龄感压着走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东京女子图鉴》讲,三十岁之前要去那家叫Robuchon的餐厅约会过。所以女主拼命工作,跟认为合适的人约会。最后一集讲她离开东京回到三茶的时候,碰到当年的恋人已经成家,小女儿跑过来送章鱼烧。远方应有尽有,但远方也一无所有。

我已经承认的一点。我,以及大多数人,都会平凡地度过这一生。我的任何折腾和小打小闹都不会在这个世界上掀起微小的波澜。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探究人类和社会的意义的什么的都离我太远了。把长长的一生过好就是我能想到最伟大的事。

我在想我是不是对三十岁之后的生活有误解,以为那是必然囿于孩子,昼夜,厨房。每天中午坐在办公室聊那些经久不衰的关于房子,贷款,学校之类的话题。所以觉得在二十几岁的十年里,必须努力让自己尽兴。希望独立来的早一点,稳定来的快一些,不要一直慌张而迷茫。

但是很多人不是这样的。只要自己愿意,三十几岁也可以写小说,坐游轮,看画展。

世界的开阔终究还是由个人决定,而非世俗。

没人规定你在二十几岁就必须要做的很好。好不好都是别人眼里的,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做了什么样的选择,走了多少弯路,嚎啕大哭了几个深夜。

年龄只是在外人看来的虚词,只有你知道自己和十几岁那一年的小姑娘一样,一点都没。

现在的我已经不急于寻找什么答案了,或者说不再执着那颗最好的红苹果。

并不是说我现在成熟到成仙了,而是觉得这种时而漂浮世间,时而脚踏实地的状态挺好的,捧着青苹果懂得了知足。

让自己开心才是重要的事情。

向前走吧,

毕竟未来那么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二十几岁我害怕的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