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再见的时候,我们想说些什么


——“再见怎么说?”

——“Goodbye.”

六月的“再见,保重”,说了又说。六月的南方,阴晴随机,应景得很。然而当我努力回想什么时候开始记住“再见”这个词的时候,就想起了开篇两句对话。小时候,被教着同到家里来做客的人说“拜拜”,那不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再见”。小学三年级的英语课本,还跳动着zoom和zip。回答上述问题,英语老师带动全班的小朋友兴奋得说“Good good

very good”,几乎调动了身上所有的活跃因子就为了稳住那些喜欢扯小女生马尾的男孩。六年级小升初,我们奔跑在男女厕之间,为了逮住那个扯了女孩脖子后方蝴蝶结的男孩,乐此不疲,从没正式说过一声“再见”,就奔向不同的初中,孩子气得蹿去另一个新世界。那时候,男生已经不敢随便扯女孩身上的物件了,不是一夜成长,而是不知在哪学会“男女有别”,就像是告别昨日顽童,俨然假大人姿态。

开始意识“再见”二字之重,恐怕是在青春期。那时“初恋”开始衍生出的产物:“形同陌路”,当然这并不是每个人都必将经历的轨迹。还不懂什么是责任却时不时把爱挂在嘴边的小小少年,待到关系决裂之时内心澎湃的无名火,跟恋人说着“再见”的时候,潜台词会不会是“再也不见”?那个盛产“四十五度仰望天空”的年纪,诸如“那个曾经百般迁就宠爱你的那个我不见了,不会再见了”变得朗朗上口层出不穷。可我们哪有那么脆弱啊,奔向下一站又是另一种“初体验”。多少年后,有缘再遇相视一笑,所谓“一笑泯千仇”,这个时候,“再见”的意义才算显现了呀,我们看似在跟对方告别,实际上该是和曾经的鲁莽冲动say goodbye吧。

当我们说再见的时候,我们想说些什么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中考前夕,男生仍旧大大咧咧开黄腔在课室外的走廊打闹,女生已经开始意识别离,不知是不是应证了《那些年》里的一句台词:“成长最残酷的部分是,女孩永远比同龄的男孩成熟”。课前班上播着《十年》,“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班主任听到这句歌词的时候会心一笑,然而下一句“只是那种温柔,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我瞥见了她脸上难以捉摸的神情。这次我们说再见,就真的再见了。然后就这样,我们在三年后重复着同样的话语,在凤凰花开的路口,约好启程后来年回归,不见不散。而往后的几年,大多归来的人都一样,但其实已经不同。

近几年来的六月,我不断地送走一批又一批影响我人生轨迹的人,我们知道终会重逢,但就是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仪式隆重得跟他们道别,目送他们走到另外一个圈子。而我也清醒地知道,在不久的将来,应该也会有人重复着之前的动作,祝我好然后同我告别。而有些人可能此生真的难再见,同样的有些人还会时常聚到一块,开始聊工作聊房价聊家庭……现实的既定趋势使然。此刻,我们已经开始变得足够成熟,现在说着的“再见”有没有告别“之嫌”?

曾经看过这么一段话:“当你老了回顾一生时,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并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做出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如此想想,确实有几分悲壮。然而,我们说“再见”那天,何尝不是以为那也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啊。时间总是猝不及防,跟朋友仪式性的“再见”,我们会不会想着感激其一路陪伴看过风景;跟情人仪式性的“再见”,我们会不会想着此去经年愿你好我便心安;跟亲人仪式性的“再见”,我们总期待下次回到彼此身边吧。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就像当下你跟过去的自己说了“再见”。

想起邓紫棋的《后会无期》:“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沉了迷,你不知道他们为何离去,那声再见竟是他最后一句。”当我们还有机会说再见的时候,真诚用力地拥抱彼此,无关矜持,只为深刻。

当我们说再见的时候,我们想说些什么_第2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我们说再见的时候,我们想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