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贾元春省亲回宫后,贾府的悲剧已经悄悄地开始了

文/夕四少

原文第二十二回,元春省亲回宫后,因为是元宵前后,就送了一个灯谜出来,让贾府众人猜,贾母见元春这般高兴,自己越发喜乐,就让宝钗黛玉众姊妹也作灯谜供大家赏玩。

贾母本来是要热闹开心的,贾政为了逗贾母开心,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无论怎么努力,这一回的回目已经为荣国府的这次元宵节猜灯谜蒙上了一层悲伤的调子,这一回的回目下半联即是“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什么是谶语呢?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解释过,就是一个人最终的命运轨迹和人生归宿,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剧透,提前告诉你一个人最终的结局。

我们知道,红楼一开篇就借冷子兴之口交代了,如今这荣国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而元春封妃是贾府最后的回光返照,贾府最后的一个辉煌因元春起兴,同样也会因元春落幕。

所以,这个悲剧的开始,自然从元春的灯谜拉开帷幕。

红楼梦里贾元春省亲回宫后,贾府的悲剧已经悄悄地开始了_第1张图片

元春的灯谜是这样的: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这个灯谜的谜底是炮仗。在我们今天看来,春节制这样的灯谜很正常, 但于红楼之中,就不能等闲视之,因为这些诗句谜语都暗合了人物命运。

我们从脂批可以得到验证,元春灯谜之后,庚辰本有脂批云:此元春之谜,才得侥幸,奈寿不长。可悲哉!从谜面我们可以得出,前三句说的是元春之“侥幸”,即指其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一事,而最后一句说的是其短寿之命数。

结合元春判词“二十年来辩是非”来看,她从进宫到封妃,只有短短的二十年,按照十多岁入宫来推算,死时不到四十岁,确属短寿之数。

接着来看贾母的谜语: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谜底是荔枝。可能很多读者对此不解,为何谜底是荔枝呢?怎么得出来的?

有一种解读比较令人信服,猴子站在树梢,意为立于枝头,也即是“立枝”谐音“荔枝”,但为什么这个谜语也会是谶语呢?因为“立枝”不仅谐音“荔枝”还谐音“离枝”,结合脂批,我们可以得到佐证。

蒙府本对贾母的这个谜语的批语是:所谓树倒猢狲散是也。树倒了,猢狲散了,可不就是离枝了?这也是为什么谜面非得是猴子站树梢的原因,因为猴即猢狲。

那么对于贾府来说,谁是树,谁是猢狲呢?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有过分析,如果从整个大环境来看,树自然是元春,猢狲指荣宁二府所有人。而如果从贾府的角度来看,树自然是贾母,猢狲是贾母的儿孙们。

综合起来理解,是这样的意思,即元春之死导致了贾家之败;而贾母之死导致了贾府子孙流散。

红楼梦里贾元春省亲回宫后,贾府的悲剧已经悄悄地开始了_第2张图片

接着来看贾政的谜语: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打一用物)谜底是砚台。但我初读此谜时,猜的是不是砚台,而是祖宗牌位和庙里的菩萨金身。

贾政的这个谜语,庚辰本脂批云:好极,的是贾老之谜。包藏贾府祖宗自身,必字隐笔字。妙极,妙极!

这句脂批什么意思呢?我隐隐地读出了“应验”的意思,尤其最后一句“有言必应”,曹公是否想说,今晚所有人的灯谜都会一一应验呢?且谜底的“砚台”,“砚”谐音“验”。贾政的这一首谜语可以说是众人谜语的总纲。

接着来看迎春的谜语: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谜底是算盘。单看字面意思,前两句似乎是说有命无运,后两句是说死亡。而算盘的谜底是何意味呢?我个人的理解是,算盘的命运自己无法掌控,它的一生就注定是被别人播弄和操纵,这与迎春的命运何其相似?

迎春谜语之后的脂批说:此迎春一生遭际,惜不得其夫何。结合迎春判词我们知道,她最后嫁给了孙绍组,被孙绍组百般折磨,后悬梁自尽。

再看探春的谜语: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谜底是风筝。关于探春命运,有三个象征不能不说,一个是清明,一个是东风,一个是风筝,这三个意象组合起来,即交代了探春于清明时节远嫁的命运。

探春谜语之后的一条脂批至关重要: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其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至流散也。悲哉伤哉!这条脂批透露了三条信息,一是探春远嫁;二是贾府事败;三是子孙流散。后卅回虽不见,依据脂批,这三条信息确证无疑。

红楼梦里贾元春省亲回宫后,贾府的悲剧已经悄悄地开始了_第3张图片

也就是说,如果探春不远嫁,即便将来贾府败落,子孙也不至于流散,从侧面我们得出探春治家的才能。她是除宝玉、王熙凤之外,最有可能拯救贾府之人。

接着来看惜春谜语: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很多版本到这里就残缺不全了,紧接着就是宝钗的谜语,目前看到通行本皆是从戚序本补上来的。

关于惜春谜语的谜底,比较通行的说法是佛前海灯,不过谜底已经不重要了,单从谜面和脂批,即可印证惜春命运。脂批云:此惜春为尼之谶也。公府千金至缁衣乞食,宁不悲夫。也即是说,惜春最后出家为尼无疑,单从谜面,也读的出这层意思来。

惜春之后,很多版本残缺,脂批也说“此后破失俟再补”,接着是宝钗的一首七律的谜面: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这首诗没说谜底,被后人解读为“更香”,这都不重要,单从谜面理解,它已经点明了宝钗与宝玉婚后不和谐的生活,薛宝钗的借词含讽谏导致宝玉悬崖撒手,宝钗最终落得寡居度日的结局。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论及,此不赘述。

我疑惑的是,虽然戚序本补上了贾政悲谶语的细节,但为何没有宝玉、黛玉和湘云三人的谜语呢?这三个人前面明明还在一起玩笑,且前面交代了贾母“命他姊妹各自暗暗的作了。”是曹公有意没写到,还是确实缺失了呢?如果缺失,为何独独的留下了宝钗的呢?戚序本补上的内容是否可信?是否曹公原笔?我们都不得而知了。

综上我们看,元春省亲回宫后,一条谜语就拉开了贾府众人悲剧命运的序幕,而贾政的那句心理描写,更是把这种悲剧明朗化。贾政心内暗忖道:“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即众人尤其是钗黛湘迎探惜等人,最终的命运是既没有福也没有寿,因她们都是上了薄命司之人。

荣国府元宵猜灯谜,贾母很开心,但贾政却很悲伤,因为此时,他已经隐约猜到了众人的结局,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悲剧。

你可能感兴趣的:(红楼梦里贾元春省亲回宫后,贾府的悲剧已经悄悄地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