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壶浊酒,两片步鞋,三尺教案,满腔热忱。院士李小文,一个仿佛只有在先秦传说里才会出现的人物,仿佛流星一般短暂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就仓促逝去了。但他的能量和影响,却像一颗恒星一样,持续照耀着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让大众领略到一个真正学者的仙风道骨和道德良心。

他瘦小枯干,眼小发疏,怎么看怎么像扫地老大爷,但他是中国遥感领域的泰斗,盛誉圜球的科学家。人们据此说李小文就像“扫地僧”一样,其貌不扬,却功力深厚。他性嗜酒,号称1斤起喝,酒壶不离身,又有人据此说他狂荡不羁潇洒超脱更有魏晋风骨。

我却认为,他比扫地僧更侠肝义胆,比陶渊明更超脱高尚。扫地僧藏身经阁潜心修道,神功盖世却没有出手平抚武林纷争。李小文不同,他仗着一身绝学,几十年潜心钻研传道授业,为中国在世界遥感领域的研究奠定领先地位,桃李满天下。陶渊明清高孤傲,独善其身,却需要退隐田园,在东篱前南山下寻找自己的一片宁静。李小文则可以大隐于市,社会变迁诱惑纷扰他仍可以岿然不动;他荣誉等身,却远离媒体关注,不汲汲于富贵;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虽坚守心灵的净土,却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而是积极关注社会时事热点,关注民生百态,尽显一个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

中国不缺学问深厚天资聪颖的牛人,其中的相当一部分有着至高的成就和名声。李小文跟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比起来,也许相差甚远。如果不是互联网的帮助,他也许永远都只能是他专业领域里的一个学科带头人罢了。但他火了,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他成了大众偶像,不靠出行的前呼后拥,不靠演讲的高调嚣张,不靠对领导和政府的溜须拍马,更不靠一个年轻的能当自己孙女的老婆。他靠的,是对自己事业的忠诚,对自己良心的守护。也许有人对他的关注是出于他外貌和成就的强烈反差,是出于他特立独行的穿着和行为,但更多的关注,我相信是出于对在这样一个浮躁轻薄的社会环境中仍能平心静气坚持自我的学者的羡慕和敬佩。

与许多抛头露面钻营名利的所谓专家学者不同,李小文面对扑面而来的赞誉和敬仰,似乎很有些不知所措。即使在他的大名和照片遍布网络之后,也很少看到有记者对他的直接采访。更多的消息是来自他的朋友,同事和学生。在他一篇题为“敬答好友”的博文中,只有一个链接指向河南舞阳县教师罢工抗议拖欠工资的报道。在许多人用名气套现利益的当代社会,李小文却在用自己突如其来的影响力指引大众关注普通教师的利益。一壶二锅头就是他对物质世界最大的需要,别无他求。

我突然想起大学时候一位教数理方程的教授,一年只有两套行头,夏天是一件短袖白衬衫和黑色粗布裤子,一双大凉鞋;冬天是一件长袖白衬衫和一件一看就是经年累月自然磨旧的棕色皮夹克。据去过他家的同学说,这位老师家徒四壁,生活俭朴,无儿无女。工资的绝大部分都捐给了希望工程。他的课是早上8点,每次课前,看着半空的教室,教授都会无奈的摇头:“再等等其他的同学吧,也许他们还在吃早饭。”。但每节课又绝对能把当天的课程覆盖,准点下课。他的板书一绝,工整干净,从来不用教案,也从来不需要黑板擦,开课从黑板的左上角开始,到下课结束于黑板的右下角,不多不少。只可惜我少年顽劣,只上过他一半的课,成绩也很一般,甚至连教授的名字都忘了。每每想起,甚是后悔。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现在随便是个人,就大言不惭的顶着老师的称号招摇撞骗哗众取宠。记得小时候学习写作的时候,提到老师,总是身死而丝尽的春蚕和成灰而泪干的红烛。我不知道中国还有多少“老师”能担得起这样的责任。我只知道,是李小文这样的真学者真老师,还支撑着中国的脊梁,还塑造着中国的未来。现在他走了, 带着一段传奇,背着他的酒壶,踏着他的布鞋,一蓑烟雨任平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蓑烟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