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折叠》现实版老刀们

《北京折叠》现实版老刀们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小说里老刀的父亲是北京的建设者,现在的中国,有一大批这样的建设者,在社会的转型中,他们还没来得及转身成为职业工人,就已经被城市化进程追赶着走到了城市。其中会些手艺和技能的就逐渐成为新的人群:装修工长。

他们都是从小工干起来的,没有富二代,每个人的手上都有永远无法去除的老茧。如果不是因为现在的工作,我可能永远无法了解这样一群人。

小说里的老刀刻画的精准又有些简单,他们确实内心矛盾,但是对于家人又无比坚定。

一次我们预约到工地考察,为第二天的节目录制做准备。破旧的小区和它的身价永远不相匹配,黑暗狭窄的通道里到处是裸露的水泥墙面。小而窄的窗户,日光想挤进来都很困难。

循着声音我们就找到了这个在建的工地,电钻声音太大,让我们不得不进门喊人。水泥地面整齐的铺设着物料和工具,一个黑暗的房间里面,一个人在用电钻工作,房间里面白色的粉尘弥漫整个房间。看到我们的刹那,那个师傅紧张又补满血丝的双眼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师傅连忙把机器关掉,爬下架子,跟我们说对不起。

我们说明来意后,他才松了一口气,因为装修总会有邻居来投诉噪音。在简易的水管下,他冲洗了下眼睛和脸上的灰尘,然后又继续干活。这就是装修工人的真实写照。他们的工作时间差不多也在8个小时,新房的工作时间要更长,在昏暗的房间里面,呼吸着粉尘的味道,与老刀又有什么不同。

很多工长赚钱为了孩子,他们的目标很简单,给孩子买个房子,帮孩子娶媳妇。但是他们都表示过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继续从事这个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健康的伤害,粉尘污染对于肺部的伤害是不可逆的。像极了老刀对他的女儿,不管自己的环境如何,都有着对家人最柔软的一面。

北京折叠里面,所有不同区域的人被分开,然而被混在一起的现实北京中,总有另一种伤害。每个工长都遇到过尾款收不到的经历。有年冬天,工长老刀(化名)再一次去敲门,这个业主以各种理由拖欠尾款已经半年了,这次敲门仍然看不见人。老刀盘算着马上过年了,今年的活不多,最后这笔钱收上来正好可以买票回老家,家里的小女儿又长高了,该买新衣服了。媳妇操劳照顾父母一年了,总得多带点钱买点吃的、用的。一共就这么点钱,来回腾挪总感觉不太够用,最后这笔要回来就好了,起码能把回去的路费出了。他在门口等了三个小时,房主终于出门了,看到门口坐在地上的人,皱着眉头就要关门,老刀拦着门还没说话,就被推了出来。房主只扔下一句“没钱没钱,明天再说,年后给你,你着急干嘛?”老刀听多了‘’以后再给你‘’的说辞,自己清楚,这笔钱是没戏了。

夜晚已经来临,北京的灯光比别处都要明亮,不像自己家的村子,夜里漆黑的连手都看不见,高楼大厦,车流云集,却永远冰冷的让人有种错觉,自己只是一个看戏的,离着这些繁华虽然不远,但是永远触及不到台上的风光。

因为了解才要改变,因为改变才更加了解。我们干的这个商业模式,就像1937年美国罗斯福新政白天不停发出的政令,帮助工人建立起来的工会一样,当时的人尚且无法理解这件事情的价值,很多人对罗斯福不满、诅咒、流言蜚语。但是只有经历的时间的考验,人们才能看到事情的真相,如果不是当时的罗斯福,相信不会有现在的美国。

北京不应该是被折叠的,应该是扁平的,链接的。北京的老刀们不应该是黑夜的,应该是属于这个城市,溶于这个城市的。



抢工长人随笔

2016年9月3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京折叠》现实版老刀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