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包容性,感知与触达

文 / j-o

最近做了一次分享,主要是关于包容性设计(Inclusive Design)的一些学习和探讨,记录下全部内容,以供存档、研究和追溯。

今天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包容性设计,相信大家日程的工作和学习也了解了许多相关的内容。同类型的概念有很多,比如通用设计、无障碍设计、可及性设计、全民设计。这么多设计流程,其实说到底我个人认为只是一个边界的问题,或者说基于用户的人类学差异产生的一些设计策略取舍。但可以说只有包容性设计是最具有普世性的。这也是我专门提出来跟大家聊一聊这种设计类型的原因。

设计包容性,感知与触达_第1张图片

设计包容性,感知与触达_第2张图片

这条定义非常的老了,2005年就已经出现,但在当时这个可以说就像是我们现在说理论物理学一样,看起来非常的正确,高大上,然而比较玄幻,不好落地。
包容性设计在英国广泛应用,而在美国通用设计使用得更多。刚才我说它更具有普世性,也是因为它的内涵:不论每个人的年龄、能力状况如何,都可以比较自如的被产品与环境引导,并使用;或者换一种说法,指通过与使用者共同努力来消除社会、技术、政治和经济过程中所产生的障碍的一种基础建设和设计的方法。

设计包容性,感知与触达_第3张图片

在通用设计/包容性设计/全民设计等类似概念的领域,有一个很重要的模型,即由Benktzon提出的用户金字塔模型(图左),此模型反映了用户综合能力的缺失程度,越往金字塔顶端,用户的能力缺失严重。这个模型其实很好的诠释了这些类似概念的边界和区别。

而无障碍设计(可以看作包容性设计的消极理解,或者通用设计的原始理解)可以视作是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和过程,以满足极端用户(金字塔顶端)的需求为首要任务,再拓展至主流用户群体。

通用设计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设计过程,以关注主流健全用户为前提,力求提升设计对于特殊用户群体的适用(通用)。

相比之下,通用设计是一种预先为使用者设想、追求弹性与包容的意识形态。

但是这两种思路都有其缺陷,无障碍设计容易使设计异化,满足了特殊群体的需求但是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却过于特殊难以使用;通用设计则很容易在实际中由于商业利益的考量而忽略了特殊用户的需求。

右边的包容性立方体由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根据用户能力的差异,自内而外的用户群体分别为 :
1.included population - 可以使用此设计的群体
2.Negotiable max population - 考虑到 included population潜在的变化和多样性而具有一定延展性的群体
3.ideal population - 能够受益于此设计的最大化用户群体
4.whole population - 每个人

包容性设计力图充分认识用户群体之多样性,将其拓展至一个相对满意的状态。在设计的过程和结果中会减少对用户产生无意识的排除(design exclusion);而通常情况下,通用设计的愿景则是“全人类”。

概括来说,通用设计或者还有一个解释叫设计为人人,被看做是很难真正实现的崇高目标,而包容性设计则被视为一个可以不断完善的设计过程。

设计包容性,感知与触达_第4张图片

无障碍设计其实有非常多的例子,除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无障碍设施,线上也有不少无障碍探索。例如常常看到的一些针对视障用户的设计要点,确保文字、可交互控件和背景的对比度;别只用颜色传达信息(using solely color);让文字字号可调( resizable)。确保界面上所有的控件都可借助辅助技术(assistive technologies)使用,如屏幕阅读器,放大镜和盲文显示器(screen readers, magnifiers and braille displays)。

iBrailler Notes能让盲人以及视力受损的iPad用户,在触摸屏上记录盲文笔记,进行文字处理。iBrailler的独特之处在于,无论用户将手指放在iPad屏幕的哪个位置,虚拟键盘总能出现在用户指尖的位置,当你的手移动,键盘位置也会随之变化。该键盘设有盲文英语一级、二级,以及六点式计算机盲文,同时还设定了特殊手势,对文本进行剪切、复制、粘贴。

这个应用相当老了,但这里对手势的使用探索让我联想到我们最近针对全面屏的一些脑暴和概念设计,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如何更为方便合理地运用手势。

设计包容性,感知与触达_第5张图片

所以其实针对一些特殊群体的设计在扩展开,重建思考维度时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造。

这恰恰也是包容性设计的内涵和与众不同之处。除了扩展设计对于不同使用能力(或者是使用难度)的用户群体的包容性,随着产品设计的国际化,现在更多还包括对不同文化、种群的考虑,比如为不同肤色的用户、LGBT群体、各个国家民族等进行更包容友好的设计,比如之前被外国人吐槽的美图秀秀的美白功能,Emoji表情包的扩展……

总的来说,所谓包容性的场景并不完全是专做无障碍设计,比如当我们手臂受伤时,就变成了单手操作的人,这时候我们也并不是残疾人,再比如开车的场景做汽车中控的操作设计,这种例子还有很多。

包容性设计有一个例子来自于剑桥大学的包容性研究小组。法拉利恩佐(Ferrari Enzo)超级跑车,售价100万美元。法拉利Enzo共计生产了400台,其中先是限量生产了399辆,最后又打造了一辆献给了罗马教皇,因此成了最稀有的跑车。

这款车型有一个比较突出的设计在于,车尾没有采用尾翼使整车看起来更加的紧凑,蝶翼式的车门与车顶以及前档泥板相连开合,这样基于人类工程学的考虑,可以让车门纵向上升,使得驾驶员能更加方便的进入座椅,而车顶部分上升甚至可以让你从上方进入车内。斜向开启的车门为乘客的出入创造了更大的垂直空间,解决了直鸥翼因乘客身高而必须弯腰低头才能进出的缺点。

在研究机构官方公布的案例中,这个车门被视为包容性的典型设计,原因在于一篇2004年的法拉利车主俱乐部的新闻报道表明:法拉利的设计策略中包含了对进入和出口的包容思考,报道表明法拉利(Ferrari)公路汽车的平均买家已接近50岁。

设计包容性,感知与触达_第6张图片

另一个例子来自于电影《穿Prada的女王》。新入职的安迪双手拎满了大包小包,同时捧着四杯滚烫的星巴克,需要拉开办公室的门,可以想象她做起来有多艰难。

单看安迪,她就是我们眼中的普通人,然而,此情此景下我们可以理解为她是“disable”,她的双手被完全地占用了。所以disable这个标签不应该打在一个人的身上,它描述的是在特定场景下,用户的某项能力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状况。

设计包容性,感知与触达_第7张图片

在经典的包容性设计体系里面通常需要考虑到这些方面无法照常运作的情况。

试想一下,如果在设计门的时候,设计师考虑到了轮椅用户(Reach& Stretch这种能力低于正常水平的用户)的需求,会议室的门被设计成了感应的,刚刚看到的实习生安迪是不是可以轻松从容地走进办公室。感应的门不仅照顾了轮椅用户的需求,也让正常用户可以更方便地使用。

设计包容性,感知与触达_第8张图片

再来重新看看这个定义。作为设计师,我们总说:我要让我的设计更漂亮和高大上,要完成老板的业务目标,要让多数用户的体验顺畅。我们总是优先考虑大多数人和强者的利益,然而世界是多样和公平的,除了这些我们眼中的“目标用户”和“大多数人”,还有一群被我们忽略的弱势群体一样需要被设计“庇护”到,这并不是要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包容性设计并不等同于专门为弱势群体所做的设计。

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段形容非常确切的表达了包容性设计的价值点所在:
-之于弱势群体,包容性设计是温暖的,他们不会感觉自己是被抛弃或者被特殊对待。
-之于企业,包容性设计是商业的,根据长尾效应,如果我们做设计的时候考虑到了极端的情况,长尾部分的用户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如图。
-之于设计师,包容性设计是一种有用的设计方法,类似于运动员在脚上绑沙包跑步这种训练方式,将自己置身于最难的境地,如果连最难的case都解决了,一般的情况是不是易如反掌?

设计包容性,感知与触达_第9张图片

下面为大家介绍三个专门做包容性设计的组织或机构,产出的一些设计工具或者设计原则。

首先是来自于微软的包容性设计工具包。这段话也是非常的有普世精神了

“我们的使命,是让地球上的每个人获得更多。设计的包容性开启了用户体验,反应了人们如何适应周围的环境”

设计包容性,感知与触达_第10张图片

微软的包容性设计指南有三大原则:

  1. 帮助设计师识别一些障碍和痛点究竟在哪儿,并使用这些重点来产生创造性的包容式设计。当我们用自己的偏见去解决问题,盲区就会产生。应当找出那些盲区,把他们当做机会点。

  2. 对人类多样性的学习和使用,包容式设计让设计师重归识别多样性流程中,挖掘真正的需求,那些新鲜、多样的观点是正确洞悉的关键。

  3. 帮助设计师认识到,其实每个人都能做一些事,都在另一些事上存在限制,需要在各种约束和限制的情况下做出普世,有利大多数人的设计,为残疾人设计,实际上也是会让更多的人受益。限制并不是坏事。比如我们为听力受损的人而设计,受益的还会包括在嘈杂环境中的用户,以及父母、老师如何去教孩子阅读。

设计包容性,感知与触达_第11张图片

工具包里面包含了一个手册,手册中有对包容性设计世界的全面介绍。学习基本知识,将你的设计思维转向通用的解决方案。

同时还有还有行为活动卡片,有用户画像频谱,也就是上面看到的那些小人,帮助你理解永久障碍、暂时障碍和情景障碍具有的相似痛点。从一个包容性设计的角度来启动创造性思维和压力测试。

网站上同时包含了许多案例,包括skype,xbox,onenote的学习工具,甚至还包含关于电影和城市建设的包容性思考,内容比较丰富。

设计包容性,感知与触达_第12张图片

然后是来自于Airbnb的包容性研究。这是与News Deeply(是一家致力于深入报道全球最具挑战性新闻的公司)联手做得一个研究,关于个人偏见是如何影响我们对事物以及世界观的认知。

确切的说这是一套原则和练习试题,帮助设计师避免偏颇的观点。

设计包容性,感知与触达_第13张图片

概括起来主要是这三个维度,使用的方式一般是在设计时,选择两到三个问题来动摇思维,重塑设计。

设计包容性,感知与触达_第14张图片

比如自问,我们的视角是什么,重新审视产品定位、价值、目标。明确,我到底是在确认我的假设还是在挑战我的假设,挑出设计思维中的主观因素,以及与目标用户的思维模式到底产生了哪些差差异。
一些本应该放弃的东西,我是否还在执拗?
这些细节有什么地方是不合理的吗?有没有经过证实?有人用过它吗?
这些设计中,有哪些是因为满足自己,又有多少是为了用户而设计?
如果我的假设错误,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这点其实看上去很“自以为是”,但试想一下当初二维码的设计,谁会想到二维码会变成今天这样的使用方式,甚至完全挤占了NFC发挥的空间。
我和谁聊这些会感到紧张?谁会认为我的设计有问题?这两个问题也是我们在做设计时,特别是要推动设计落地时最想逃避,但却最需要面对的问题。
等等等等。个个都是直击灵魂的拷问。

通过这些问题的自问,其实就是想击碎设计师固有的思维壁垒,重新审视和排查。加固原有的思维或者,从中发现更多的漏洞和机会。

设计包容性,感知与触达_第15张图片

最后是剑桥大学的包容性研究小组。之前提到说包容性设计主要是从英国推广开来,剑桥大学可以说是最权威的一个相关因素研究机构。

相比其他几个设计流程方法,剑桥的研究小组更为系统全面的研究了各种群体在各个领域会碰到的各种困难并提供解决方案。

由于他们研究的全面性,你会发现他们把一些用户群体边界划分的非常明确,但同时又不完全是无障碍设计,可以说是从局部到宏观的一种研究方式吧。

网站上还提供了一些案例和工具,比如我下载了一个视力相关的,可以检测你的网页对各种视障人群是怎么样的一种呈现。

这里为大家演示一个针对视力问题的界面测试软件,帮助你了解你的设计如果在有视力问题的情况下是怎么样的。


青光眼情况下查看Youtube界面

特别值得说明的是,软件中特别将这种时候遇到的问题给细分了出来,比如中心视野缺失或者实际视力缺失或者对比敏感度缺失。


中心视野缺失情况下查看Youtube界面

这就是我之前提到的,包容性设计针对的并不仅仅是一个特定人群,而是一些特殊场景,并不完全是视力残障人士,而是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普通人也会有中心视野缺失的情况,从这种多样性的维度来进行思考。

网站上有非常多丰富的内容,比较学术,也比较全面,可以慢慢去感受。

设计包容性,感知与触达_第16张图片

其实为什么现在包容性设计师大趋势,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挑战,特别是生活产品,像我们手机厂商,你不得不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比如很多老年人由于退休不需要工作,其社会角色和经济地位就会发生较大的改变,对社交活动的需求和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以及打发日常生活时间的方式跟年轻人不同,他们的主要心理感受包括失落感、孤独感、自卑感、抑郁感,而他们的情感主要表现为安全感、归属感、邻里感、家庭感、私密感和舒适感。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就更加显而易见相信大家心里都能大致有数。

比如我妈也用魅族手机,也常常看我们浏览器中推送的资讯,上次浏览器要改一个文案,我特别问了我妈,这几个文案,你觉得哪个你能看懂。然而这边业务的老大属意的是我妈完全看不懂的那个。他们看不懂的内容,第一反应是找哪里关闭,多次之后会选择问我,或者就想怎么让它不再出现,因为看不懂的还需要他们下决定,他们就会恐慌。我爸就是巴不得把那些搞不懂又老是出现的全都删了,所以他时不时会说,我好像什么app删掉了,要用,你帮我装回来。他们是属于电子产品小白,却依赖性相当高,自尊心也相当高的一个用户群体。

这是比较简单的一个例子,扩大一些,其实就算我们自己,很多看不懂的也会花很多时间去研究到底是什么,我要怎么处理,评估这个操作门槛。或者巴不得一劳永逸,重启治百病。

这种思维是一脉相承,应对策略到底怎么样,既能让他们使用起来舒适便捷,我们也不费力气,我觉得可以多花时间去考虑一下。并不简单是把他们当傻子,就好像现在外面非常多的老人机一样,他们不是没有认知能力,甚至他们需要更深入的使用手机的各项功能。假如我们不是简单粗暴的把字体放大完事儿,而是在某些寻找的场景下,出现放大镜或者位置指示,是否既利于他们使用,我们普通用户使用起来也更得心应手呢。

设计包容性,感知与触达_第17张图片

注意:该文章有些内容资料也来源于网络,整篇文章属于笔者的学习、思考和总结。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设计包容性,感知与触达)